-
很多抑郁癥患者都在假裝正常人,他們看起來積極、陽光、努力、奮進,但在他們內心卻潛藏著難以言說的巨大痛苦,內心深處被迷茫與虛無感折磨,這就是所謂的微笑抑郁癥。用理論來講,這也叫人格面具。所謂人格面具,就是一個人以怎樣的姿態對外展示自己,也是人們為了保護真實的己,與外界交流時就需要一種面具, 本質上來講,人格面具是為了得到社會認同的手段。 每個人都帶著不同形式的面具,在不同場景面對不同人群,這個面具還都不一樣。 這種人格面具是怎樣產生的呢?因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些可能被社會規范所禁止的沖動,比如憤怒、欲望等等,或者包含了個體自我否定或壓抑的經驗和感受,是我們不希望別人知道的部分,我們將其稱為陰影。 每個個體都需要在維護社會形象(人格面具)和接納內在的真實感受、需求(陰影)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按榮格學派的來講,抑郁癥是自己的內心與社會所期待的自我之間產生了一種沖突,是一個人的“陰影”對自己“人格面具”的抗爭。一個人如果過度依賴起人格面具,過度迎合他人或社會的期待。而公司或否認了自己真實的需要和感受。這種情況就容易導致個體感到內在的空虛、孤獨以及強烈的不滿意感,進而可能產生抑郁的情緒。 那么如何治療抑郁癥,摘掉這個人格面具呢?當我們意識到人格面具和陰影的存在, 我們需要做的是接納他們,接受自己的所有部分,包括人格面具、陰影和其他的無意識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夢境分析。冥想、藝術創作等手段進行自我探索,直接發現自己內心直正的聲音,最終成為真實的自己,也就是自性化。 但這個自性化很容易被人誤解,他不等同于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意識,自性化并不是與世隔絕,而是聚世界于己身,更接近于佛法中的自性。種子在沒有發芽破土之前是沒有任何跡象的,那是因為沒有到那個時間點。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但這是個探索自性的過程。或許很慢,或許很快,但卻是必經之路。 當你走上探索真我的征途。你將擁有一種前所未有的直面真實的力量。這種力量感足以支撐你勇敢前行。
0 3
-
放下預設,在不確定中扎根,內心的平靜,從不是外界安穩, 而是對無常的接納與包容。
-
【聚焦可控,擁抱無常】 ? 你說了不算的是命運安排, 說了算的是面對命運的心態與行動。 ?
-
行動是絕望的解藥 再長的路,一步一步也能走完; 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
-
你的內在狀態,會吸引來相似的人和事 想要什么樣的關系,先成為什么樣的人。
-
你的內在無窮大!!!
-
我們之所以內心會有沖突,是由于我們內在并不是一個連成一片或者像一塊鐵板一樣的人格。我們的內心也像一個眾生世界一樣,在眾生當中有些有著此種欲望,有些有著彼種欲望。 很多時候可以與我們內心的“眾生”的欲望挨個打照面,我們要像一個非常好的領導一樣去傾聽我們內心“眾生”的疾苦,只有這樣,我們內在的每一部分才能被認可。當他們被認可的時候,就沒有必要像發生一場奪權的爭斗一樣,爭先恐后的進入行動的狀態。我們要學會照料他們,但是這種照料并非縱容,也非禁止,而是我們要挨個的與我們內在的欲望接觸、認可、連接,繼而把它整合到我們整體人格當中。這樣一來,我們的整體人格兒會變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動態性。
-
在神經科學中,也有此發現。神經科學家馮·福斯特(Von Foerster)發現,在大腦神經網絡中負責接收外界信息輸入的神經元,數量在1億左右,但負責內部計算的神經元,數量是10.5萬億,兩者的信息比例是1:10W。也就是說,外部客觀信息的輸入,在知覺形成中只占十萬分之一。打一個不嚴謹的比方,相當于一個人從外部只接收1秒鐘的信息,而在大腦內部加工這些信息花了10萬秒,約等于27個小時。我們并不是在知覺真實的外部世界,只是把真實世界中一小部分對我們有用的碎片選取到意識中,再按照特有的預期,把它識別為有意義的整體。 所以,為什么說心理咨詢是有用的?為什么談話療愈是有用的?為什么跟朋友或心理醫生談心,不僅可以治療心理的創傷,還能解除身體的壓力?因為,通過談話,我們重新整理和解釋了所遭遇的事情,為它賦予新的意義。
-
我們總在向外尋求答案,卻忘了答案早已在我們內心。 探索內在,是一場沒有終點但無比值得的旅程。
-
人的一生,常常像是在迷霧中行走,不斷尋找自己、定義自己,到了某一個階段然后又懷疑自己、打破自己,然后重新開始。我們可能會在經歷一些事情后突然躍升至下一個階段,也可能在某個階段停留很長時間,甚至出現暫時“倒退”,但每一次循環,都帶著更深的了悟和更堅實的自己。早安,新的一天,心的開始!
-
容許自己去理解他人,具有極大的價值。同時,理解是在以一種雙重的方式豐富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