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中小學生,還是大學生都可能出現出現了空心病的狀況,我也把它叫做“價值觀缺失所致精神障礙”。它有這么幾種主要表現: 抑郁· 有空心病表現者,大都有抑郁癥狀表現。所以常常被精神科醫師診斷抑郁癥。而現在的抑郁發生率高達26.4%,是特別可怕的事情。想想看,假設一個班級40個人,其中有超過10個人會到病理性抑郁的程度。 實際上,越是所謂的好學校,這種比例就越高,而且服藥效果并不是很好。原因是什么呢?因為孩子的問題不在生物層面。 孤獨· 然后現在的青少年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感覺人生沒有價值和意義。 世界上這么多好吃的、好玩的、美好的和幸福的東西,都不能打動他們。他們感覺自己和這個世界沒有聯系,覺得世界可有可無,自己也可有可無,也因此很容易去輕易地放棄自己。 與其說是因為抑郁引發了這種感受,還不如說是這樣的感受引發了抑郁。 ·自我缺失· 在這種孤獨感的背后,是長期沒有解決的自我認同問題,缺少支撐他們生活下去的積極的價值觀。 我是誰?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人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 在青少年期,有這種困惑還是很常見的,因為自我發展本身就包含自我同一性、自我認同的問題,這個我不覺得是病態。但問題在于這種狀況在這些孩子身上可能持續很長時間,甚至可能持續一生,對人造成很大的困擾。 外部認同· 那么,在自我缺失的情況下,孩子只能從別人的肯定當中看到自己的價值,所以就拼命追求別人對自己的肯定。那怎么能被肯定,就是成為別人希望你成為的人。 別人是誰?是父母,是老師。老師希望他做乖學生,他就做乖學生,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但是這樣活著特別累,因為活在別人給的人設里,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也為取悅所有人而活。 ·被評價的恐懼· 尋求外部認同久了,每天都在被評價(考試成績,排名)以后,又會產生對被評價的恐懼。 對孩子來說,從小到大被評價,到處參加考試,一路一直考第一就很爽嗎?不是的。你知道比考第一更難的是什么嗎?是每次都考第一。 所以每次考出好成績以后,孩子的恐懼感反而更強了,因為好名次太容易失去。到最后學習就和焦慮,恐懼聯系在一起,以致于對學習產生厭惡。
0 3
-
很多孩子身心出問題,不是因為父母不管孩子;?而是因為父母太想管孩子,太希望孩子變好了。
-
很多時候,一個女人的性冷淡、愛無感,其實是環境阻擋了自己對女性身份的認同,進而阻擋了自己的欲望而已。
-
沒有人能夠通過「優秀」來獲得真正的「被愛」。因為通過「優秀」獲得的往往是表揚,而非真正的「愛」。 ?#心理咨詢
-
歌德說:“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
人們就某件事情向你發脾氣,往往并不是因為這件事本身。而是通過這件事聯想起了許許多多Ta積攢下的、壓抑下來的不愉 #心理咨詢
-
這或許是很小的一個事件。而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一個個對性的壓抑、排斥的小事疊加起來,就會形成一個人嚴厲的超我。它像一個住在內心的警察,隨時在巡邏,這些警察所要打壓的點,即一個核心——性驅力。
-
身體比頭腦更了解真實的自己,少了心靈上的契合,身體上自然也減少幾分愉悅。
-
禁忌就是誘惑
-
最重要的是學會一個人單獨地待著,而且不看書、不聽廣播、不抽煙、不喝酒。有沒有集中的能力表現在能不能單獨地待著,而這種能力又是學會愛的一個人條件。
-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成功的人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他們善于溝通、合作和協調,能夠有效地處理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