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的偏執源于認知低下且有限,如果舍棄了我僅有的這些認知,那我存在的意義又是什么呢? 偏執和堅持看著相似,但有本質上的區別。 偏執是面對意見不同時的高度敏感。第一反應就是拒絕,罔顧一切事實,在內心筑起一道高墻。偏執并非個性,而是人格當中的一個bug。 人格問題的形成,除了天生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早年經歷過的創傷。也許那些偏執的人,童年的自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沒有得到及時的修復。他們表現出來的人格問題,有時候就是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之一。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為他們的盔甲。 通常偏執的人是有認同焦慮的。什么叫認同焦慮呢?仿佛一旦認同了別人正確的觀點,就會天然激活自己內在深刻的自卑感。偏執的人不是沒有反思的能力,而是反思會引起他們壓抑很深的自卑感與痛苦。
0 7
-
減少對他人的期待,將注意力多拉回到自身。只要你愿意嘗試,你會發現,很多快樂,是可以自己給自己的!
-
當你找到一個熱愛的領域并深耕下去,你會發現,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你的不可替代性越來越強,人生的道路也會越走越寬。 ???
-
有一個自己在留戀過去,有一個自己在擔憂將來,還有一個自己在面對各種現實。這樣的拉扯和撕裂在每一個人的自我之中都真實存在。 沖突和撕裂,本質上都源自于匱乏。一個人內心的豐富與內在的沖突成反比。 匱乏,限制人的自由;豐富,釋放人的自由。在物質世界是如此,在人的精神世界,同樣是如此。 如果一個人在當下的時候覺受是豐富的,甚至是豐盛的,回憶過去的那個自己就消失了,擔憂將來的那個自己同樣也就消失了。 “自我整合”不過只是一種文字概念,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給予自己豐富的生命體驗。豐富,是用來進行自我整合的核心法則。 ?
-
“通透”二字,從來都不指看世界、看別人、看事情,而是指看自己,最難的,還是把自己看透。
-
夜跑四公里,為健康,為身材負責!自律,是最大的自由!
-
感情也好,人生也好,最好的收場并非贏下所有回合。而是放下執念,走出喧囂。在人生轉角處尋找命運的新禮物。
-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 真正的智慧是“于相離相,于空離空”——看到表象卻不被其束縛,明白空性卻不執著于空的概念,就像鏡子照物,映現卻不留痕,這樣才能跳出“外迷”和“內迷”的局限,讓心保持清明通透。就像吃飯時好好吃飯,做事時專注做事,不被雜念拉扯,也不刻意追求“空無一物”,這種“不迷”的狀態,其實就是在生活里修心。
-
唯有用新的感受和體驗,才能不斷地去觸碰生命新的維度,去觸碰到生命的廣度、深度、強度。
-
內心能安寧下來的人,并不是指安于現狀的人。真正的安寧,是掌握了平衡事物的法則,既能與現狀和解,又能敏銳入微、去偽存真,不斷在時光里完善關于“自我”的每種定義,事實上造就的是一個人生存狀態的常新。
-
別讓“自我設限”變成精神牢籠,焦慮本質是對現狀的不滿,更是改變的信號。去闖去試,哪怕搞砸了,也是在打破“我不行”的心理暗示。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有勇氣對抗內耗,用行動告訴潛意識:我能決定自己怎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