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絕對化的愛情,但是,這種愛情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因為她伴隨著我們的成長,在人類的頭腦中都會產生這樣的幻想。 ?隨著個體的成長,有的人在親密關系中,理想化會受到打擊而破滅,這是令人痛苦的,我們每個人在戀愛中都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我們眼里的那個夢中情人,并不是現實中的人。 ?但是,有的人不愿意去破壞自己眼中的美好,那么你可以把這份感情儲存在自己內心的一個角落。 ?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在幼兒、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有理想化的需要,比如:我們小時候會崇拜自己的父親,我們會去追捧一個偶像,一個明星。這是人類心理正常的發展過程。 ?但是,人一出生并不總是那么的順利,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會體驗到被長輩的呵斥,甚至家暴。 ?當一個人內心經常體驗到被忽略,被拒絕的感受,或者當父母的脾氣很暴躁,經常吵架,甚至個體因為離婚等原因,被拋棄的時候,我們內心的理想化會遭受創傷而失敗,內心的需要無法被滿足。 ?這個需要并不會因為被拒絕而放棄,而是會被我們壓抑在潛意識里面,壓抑到我們看不到的內心深處。 ?這樣的需要往往在親密關系中復活,個體會把對象當成那個想去理想化的父母。但是,這終究是鏡花水月,一場夢。 ?隨著夢醒,我們發現對方不是那么的完美,甚至是糟糕至極的時候,痛苦就像心底的毒蛇在吞噬著我們的內心。
1 12李慧溪?: 看到這里,如果你想更好的處理親密關系,促進個人覺醒、成長,可以找找我聊聊!
-
減少對他人的期待,將注意力多拉回到自身。只要你愿意嘗試,你會發現,很多快樂,是可以自己給自己的!
-
當你找到一個熱愛的領域并深耕下去,你會發現,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你的不可替代性越來越強,人生的道路也會越走越寬。 ???
-
有一個自己在留戀過去,有一個自己在擔憂將來,還有一個自己在面對各種現實。這樣的拉扯和撕裂在每一個人的自我之中都真實存在。 沖突和撕裂,本質上都源自于匱乏。一個人內心的豐富與內在的沖突成反比。 匱乏,限制人的自由;豐富,釋放人的自由。在物質世界是如此,在人的精神世界,同樣是如此。 如果一個人在當下的時候覺受是豐富的,甚至是豐盛的,回憶過去的那個自己就消失了,擔憂將來的那個自己同樣也就消失了。 “自我整合”不過只是一種文字概念,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給予自己豐富的生命體驗。豐富,是用來進行自我整合的核心法則。 ?
-
“通透”二字,從來都不指看世界、看別人、看事情,而是指看自己,最難的,還是把自己看透。
-
夜跑四公里,為健康,為身材負責!自律,是最大的自由!
-
感情也好,人生也好,最好的收場并非贏下所有回合。而是放下執念,走出喧囂。在人生轉角處尋找命運的新禮物。
-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 真正的智慧是“于相離相,于空離空”——看到表象卻不被其束縛,明白空性卻不執著于空的概念,就像鏡子照物,映現卻不留痕,這樣才能跳出“外迷”和“內迷”的局限,讓心保持清明通透。就像吃飯時好好吃飯,做事時專注做事,不被雜念拉扯,也不刻意追求“空無一物”,這種“不迷”的狀態,其實就是在生活里修心。
-
唯有用新的感受和體驗,才能不斷地去觸碰生命新的維度,去觸碰到生命的廣度、深度、強度。
-
內心能安寧下來的人,并不是指安于現狀的人。真正的安寧,是掌握了平衡事物的法則,既能與現狀和解,又能敏銳入微、去偽存真,不斷在時光里完善關于“自我”的每種定義,事實上造就的是一個人生存狀態的常新。
-
別讓“自我設限”變成精神牢籠,焦慮本質是對現狀的不滿,更是改變的信號。去闖去試,哪怕搞砸了,也是在打破“我不行”的心理暗示。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有勇氣對抗內耗,用行動告訴潛意識:我能決定自己怎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