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絕對化的愛情,但是,這種愛情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因為她伴隨著我們的成長,在人類的頭腦中都會產生這樣的幻想。 ?隨著個體的成長,有的人在親密關系中,理想化會受到打擊而破滅,這是令人痛苦的,我們每個人在戀愛中都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我們眼里的那個夢中情人,并不是現實中的人。 ?但是,有的人不愿意去破壞自己眼中的美好,那么你可以把這份感情儲存在自己內心的一個角落。 ?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在幼兒、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有理想化的需要,比如:我們小時候會崇拜自己的父親,我們會去追捧一個偶像,一個明星。這是人類心理正常的發展過程。 ?但是,人一出生并不總是那么的順利,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會體驗到被長輩的呵斥,甚至家暴。 ?當一個人內心經常體驗到被忽略,被拒絕的感受,或者當父母的脾氣很暴躁,經常吵架,甚至個體因為離婚等原因,被拋棄的時候,我們內心的理想化會遭受創傷而失敗,內心的需要無法被滿足。 ?這個需要并不會因為被拒絕而放棄,而是會被我們壓抑在潛意識里面,壓抑到我們看不到的內心深處。 ?這樣的需要往往在親密關系中復活,個體會把對象當成那個想去理想化的父母。但是,這終究是鏡花水月,一場夢。 ?隨著夢醒,我們發現對方不是那么的完美,甚至是糟糕至極的時候,痛苦就像心底的毒蛇在吞噬著我們的內心。
1 12
李慧溪?: 看到這里,如果你想更好的處理親密關系,促進個人覺醒、成長,可以找找我聊聊!
-
放下預設,在不確定中扎根,內心的平靜,從不是外界安穩, 而是對無常的接納與包容。
-
【聚焦可控,擁抱無常】 ? 你說了不算的是命運安排, 說了算的是面對命運的心態與行動。 ?
-
行動是絕望的解藥 再長的路,一步一步也能走完; 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
-
你的內在狀態,會吸引來相似的人和事 想要什么樣的關系,先成為什么樣的人。
-
你的內在無窮大!!!
-
我們之所以內心會有沖突,是由于我們內在并不是一個連成一片或者像一塊鐵板一樣的人格。我們的內心也像一個眾生世界一樣,在眾生當中有些有著此種欲望,有些有著彼種欲望。 很多時候可以與我們內心的“眾生”的欲望挨個打照面,我們要像一個非常好的領導一樣去傾聽我們內心“眾生”的疾苦,只有這樣,我們內在的每一部分才能被認可。當他們被認可的時候,就沒有必要像發生一場奪權的爭斗一樣,爭先恐后的進入行動的狀態。我們要學會照料他們,但是這種照料并非縱容,也非禁止,而是我們要挨個的與我們內在的欲望接觸、認可、連接,繼而把它整合到我們整體人格當中。這樣一來,我們的整體人格兒會變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動態性。
-
在神經科學中,也有此發現。神經科學家馮·福斯特(Von Foerster)發現,在大腦神經網絡中負責接收外界信息輸入的神經元,數量在1億左右,但負責內部計算的神經元,數量是10.5萬億,兩者的信息比例是1:10W。也就是說,外部客觀信息的輸入,在知覺形成中只占十萬分之一。打一個不嚴謹的比方,相當于一個人從外部只接收1秒鐘的信息,而在大腦內部加工這些信息花了10萬秒,約等于27個小時。我們并不是在知覺真實的外部世界,只是把真實世界中一小部分對我們有用的碎片選取到意識中,再按照特有的預期,把它識別為有意義的整體。 所以,為什么說心理咨詢是有用的?為什么談話療愈是有用的?為什么跟朋友或心理醫生談心,不僅可以治療心理的創傷,還能解除身體的壓力?因為,通過談話,我們重新整理和解釋了所遭遇的事情,為它賦予新的意義。
-
我們總在向外尋求答案,卻忘了答案早已在我們內心。 探索內在,是一場沒有終點但無比值得的旅程。
-
人的一生,常常像是在迷霧中行走,不斷尋找自己、定義自己,到了某一個階段然后又懷疑自己、打破自己,然后重新開始。我們可能會在經歷一些事情后突然躍升至下一個階段,也可能在某個階段停留很長時間,甚至出現暫時“倒退”,但每一次循環,都帶著更深的了悟和更堅實的自己。早安,新的一天,心的開始!
-
容許自己去理解他人,具有極大的價值。同時,理解是在以一種雙重的方式豐富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