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教養方式存在兩個維度:對孩子需求/欲望的滿足,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或者控制。 家長常常把孩子需要的滿足,與孩子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聯系起來。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中,本我其實代表著個體的欲望和要求,而超我則代表外部的要求和規范,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其實就是需求與要求之間的沖突。 在客體關系理論中,好我﹣﹣好媽媽關系代表著欲望的滿足,而壞我﹣﹣壞媽媽的關系則代表著愿望的否定和不滿足。 現在心理咨詢有一個不好的傾向:認為父母是孩子問題的罪魁禍首,把孩子的心理問題歸咎于父母。這種思維方式就是典型的做得多、錯得多的思想,父母為孩子付出多,所以也就錯的多。 實際上,我們應該理解父母作為在養育經驗問題上的、社會經濟方面的、自身心理層面的、社會或時代背景下的局限。
2 10佳鈅: 同意最後說的理解這四點局限,但多半原生家庭孩子傷痛的情況並不是父母做的多付出多……很多確是他們自身性格的扭曲給孩子終身的影響。咱們試圖幫孩子修復這種影響,轉回正常的軌道李慧溪?: 如果您存在親子關系上的困擾,家庭教育的迷茫,需要溝通探討,并得到指導,歡迎找我聊聊!
-
減少對他人的期待,將注意力多拉回到自身。只要你愿意嘗試,你會發現,很多快樂,是可以自己給自己的!
-
當你找到一個熱愛的領域并深耕下去,你會發現,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你的不可替代性越來越強,人生的道路也會越走越寬。 ???
-
有一個自己在留戀過去,有一個自己在擔憂將來,還有一個自己在面對各種現實。這樣的拉扯和撕裂在每一個人的自我之中都真實存在。 沖突和撕裂,本質上都源自于匱乏。一個人內心的豐富與內在的沖突成反比。 匱乏,限制人的自由;豐富,釋放人的自由。在物質世界是如此,在人的精神世界,同樣是如此。 如果一個人在當下的時候覺受是豐富的,甚至是豐盛的,回憶過去的那個自己就消失了,擔憂將來的那個自己同樣也就消失了。 “自我整合”不過只是一種文字概念,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給予自己豐富的生命體驗。豐富,是用來進行自我整合的核心法則。 ?
-
“通透”二字,從來都不指看世界、看別人、看事情,而是指看自己,最難的,還是把自己看透。
-
夜跑四公里,為健康,為身材負責!自律,是最大的自由!
-
感情也好,人生也好,最好的收場并非贏下所有回合。而是放下執念,走出喧囂。在人生轉角處尋找命運的新禮物。
-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 真正的智慧是“于相離相,于空離空”——看到表象卻不被其束縛,明白空性卻不執著于空的概念,就像鏡子照物,映現卻不留痕,這樣才能跳出“外迷”和“內迷”的局限,讓心保持清明通透。就像吃飯時好好吃飯,做事時專注做事,不被雜念拉扯,也不刻意追求“空無一物”,這種“不迷”的狀態,其實就是在生活里修心。
-
唯有用新的感受和體驗,才能不斷地去觸碰生命新的維度,去觸碰到生命的廣度、深度、強度。
-
內心能安寧下來的人,并不是指安于現狀的人。真正的安寧,是掌握了平衡事物的法則,既能與現狀和解,又能敏銳入微、去偽存真,不斷在時光里完善關于“自我”的每種定義,事實上造就的是一個人生存狀態的常新。
-
別讓“自我設限”變成精神牢籠,焦慮本質是對現狀的不滿,更是改變的信號。去闖去試,哪怕搞砸了,也是在打破“我不行”的心理暗示。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有勇氣對抗內耗,用行動告訴潛意識:我能決定自己怎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