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劉繼榮有篇流傳甚廣的文章,叫《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寫的是她總是考23名的女兒,在一群出類拔萃、特長多多的孩子面前,黯然失色。就連夢想都普通到「當個帶孩子做游戲的幼兒園老師,或當個穿著圍裙做晚餐的媽媽」這般不值一提。 但,這個其貌不揚、樸樸素素的女孩,會在幾家人一起野餐時,細心擺放食物,把垃圾收拾好,解決奧數尖子和英語高手的矛盾,在堵車的間隙給每個孩子剪一個生肖剪紙當禮物…… 作為班里默默無聞的中等生,女兒還被全班同學的一致投票,當選班長。 被媽媽夸贊「你快要成為英雄」時,女兒認真地說: 當英雄路過時,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 媽媽,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坐在路邊為英雄鼓掌的人,雖是普通人,但一定是誠心誠意為別人考慮的人,一定是發自肺腑尊重他人的人,一定是溫煦如春靈魂有光的人,一定是現在可交的同學,可信的友人,可愛的朋友,也是將來可貴的鄰居,可度余生的愛人,可敬一生的父母…… 坐在路邊鼓掌的人,是健康的普通人,是會有福報的人。 成名要靠運氣,成人卻要有信仰。 拜托好好做個人吧,因為如果真的有勝利,那一定是價值觀的勝利。
1 9
佳鈅: 是的,做個平凡人也不丟人。
-
一個人所應該達成的最完美的形式和實現是什么? 首先要分辨人與動物的差別何在。 人是有理性的動物,人與其他動物的差別在于人有理性。因此,人的幸福當然是從人與動物的差別入手,將人的理性發揮到極致。否則,如果只注意到身體方面的滿足,只是吃喝玩樂的話,人與動物就沒有差別了。 人的欲望滿足后會有彈性疲乏,刺激遞減,需要更大的刺激才能得到再一次的滿足。如此一來,欲望永無止境,人生哪還有快樂可言? 西方有句諺語說得好:“欲望就像海水,你愈喝愈渴。” 欲望只能帶來更多的欲望而不能止渴。既然人與動物的差別在于理性,因此人生的幸福只有一條路可走,即走向理性的極致,那就是觀想。
-
人活在世界上,請問有沒有內在的目的和外在的目的?往往兼而有之。 一個人努力奮斗,希望取得某種成就,這是外在的目的。 另一方面,作為一個人,能否成為一個完整、完美的人?這就牽涉到內在的目的。 因此,人生的幸福何在?就在于能夠抵達人之所以為人的形式與實現。這句話含有深意。如果只談人生的幸福,每個人看法都不一樣,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會有不同的看法。 亞里士多德作為哲學家,對幸福做出基本的規定—“幸福在于達成一個人所應該達成的最完美的形式和實現。
-
你不能只以別人為手段,而不同時以他為目的。
-
人生最難的修行,是做自己。
-
“允許一切發生”,關鍵不在于允許,而在于看見,在于接納。
-
羞恥不是道德,它只是恐懼披了外衣。
-
如果婚姻讓你失望了,你又不得不熬下去,我和你說幾句話吧,可能不是什么靈丹妙藥,但或許能幫你現在減輕一點痛苦,第一個你要做的是什么?減少溝通,和他有事說事,沒事咱們就各做各的,就不要再給對方再次傷害你的機會。第二個,盡量的多賺錢多存錢,因為你手里有了錢,你就會更有自信和底氣,去面對生活當中各種各樣的問題。第三,你不要再對他有任何期望,他要不要改那是他的事,都隨他,現在呢,你就好好照顧好自己,做自己開心的事情,畢竟你這輩子真正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所以說你要相信,幸福這件事,從來就不需要別人給,你完全可以給自己。——李中瑩
-
生活中的麻煩事不會消失,所以我們真的要學會以很深的很成熟的方式來愛自己,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對自己許下這個承諾,我所遇到的沒有失敗,都是學習,無論生活給了我什么,我都會把它變成正向的學習。 無論發生什么,對它抱有好奇,相信凡事發生總有理由,相信發生的事蘊含智慧,它試圖讓你覺醒,有些東西需要被治愈,歡迎它、接納它,當我們在做每一件事時都帶著這份正向,我們就會自由了,我們就能成為我們真正想成為的人。
-
“群體壓力下的從眾不是弱點,而是人類社交本能的體現——但意識到它,是我們抵御盲目跟隨的第一步。” ——所羅門· 阿希
-
人世間,真正的愛,一定有溺愛的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