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代關系問題,一直都在,父母從來都不是天生的,有的知道學習著做,孩子或感受程度適中的愛,或覺得有些壓抑;也有的心思不在有的為生活所迫,無暇顧及孩子,孩子會有失落。 我們這一代就是這么過來的,那時候沒有原生家庭的概念,沒有信息不斷強化對原生家庭的指向性。所以,80年以前,青春期也沒那么逆反,因為原生家庭還沒有背鍋。 人與人相互成全,父母與子女也一樣,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問題,知道自己是原件,想辦法修正改錯,而不是去抱怨“怎么養出個這么個東西”,孩子接受父母的不完美,于逆境中適應,即使自卑,也有機會超越,或者,自卑一些活著,做個普通人,也挺好,也許比張揚長短。 這是歸因問題,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歸因給原生家庭之后,可以心安理得地躺平,墮落。父母也一樣。 最后,整個社會都出了問題,共振,看似無解,或獨善其身或相信否極泰來。
1 7劉建軍: 比張揚長短,寫錯了,應為“長久”
-
生活中的麻煩事不會消失,所以我們真的要學會以很深的很成熟的方式來愛自己,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對自己許下這個承諾,我所遇到的沒有失敗,都是學習,無論生活給了我什么,我都會把它變成正向的學習。 無論發生什么,對它抱有好奇,相信凡事發生總有理由,相信發生的事蘊含智慧,它試圖讓你覺醒,有些東西需要被治愈,歡迎它、接納它,當我們在做每一件事時都帶著這份正向,我們就會自由了,我們就能成為我們真正想成為的人。
-
“群體壓力下的從眾不是弱點,而是人類社交本能的體現——但意識到它,是我們抵御盲目跟隨的第一步?!?——所羅門· 阿希
-
人世間,真正的愛,一定有溺愛的成分。
-
萬般皆是命,唯有業隨身,聽起來像迷信,其實,世間事,不管用哲學、心理學還是宗教分析,很多道理是相通的,所謂“萬法歸一”說的也是這個意思,比如業力,業力只是前世今生嗎?它不只是佛教的教法,哲學上是因果律,而從心理學視角看,業力的本質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外在的儀式是無法改變內在的慣性的(當然有助力作用)。真正的轉變必須從內在開始,業力才能真正轉變。工作生活乃至人生的轉變,那種好起來的感覺,從內心開始。
-
你在誰的面前像個孩子,那個人就讓你感受到了愛。
-
如果別人不知道你哪里或者你有多么不滿意,那可以這樣理解,這個責任還在你這里。 ↑林書豪接受采訪時說的話,有道理。
-
這世界真正愛你的人不多,所以別指望得到很多理解、憐憫和支持,錦上添花的人很多,現在叫“慕強”,雪中送炭的人太少,萬一有一個那絕對是幸運。 遠離打擊的人,打擊你的“人”,而不是指出你的不足;遠離否定你理想或者野心的人,本來拼搏做很難,你不需要有人拖你后腿,人就這一輩子,率性而活也不錯,錯了又何妨,所以遠離阻礙你做決定的人,如果他們給出建設性的意見,你要記得聽。 遠離有毒的人,哪怕他們是你的父母家人。人性中,最見不得你好的大多數是身邊的人。更何況,這世界懂愛的人并不多。
-
不管地板有多臟,用心打掃就會干凈的。
-
別擔心,你不可能什么都沒有 別貪心,你不可能什么都擁有
-
史蒂夫·哈維與女孩的對話(手搓版),分享給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