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臺上很多老師,透過點滴能看到他們咨詢中同步的感悟,咨詢以外的不斷學習深耕的態度和狀態,由衷贊嘆,致敬并學習。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曾指出,藏傳佛法講求傳承,依止上師,視為佛陀。但是,在皈依前,弟子有權利識別判斷選擇上師,不為不敬,他也直言,藏地很多假活佛都跑到漢地來招搖撞騙了,需要警醒。 舉宗教例子,非為傳法,只是為了表達: 對于來訪者而言,選擇匹配的咨詢師、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前,是有必要有“權力”做判斷的,但請選擇后,堅定地跟一段,相信咨詢師提出的問題是有他正當理由的。這樣,也許稍微花了一點冤枉錢,但給了彼此開啟共同成長之路的機會。 有的來訪者,具備一定的心理學基礎,或者“久病成醫”,容易帶著自己的“判斷力”,迅速判斷,可能比沒有學科基礎的來訪者更難建立咨詢關系。不斷地找尋,誤解了部分好老師,也耽誤自己,還影響對心理學行業的認識,確實,環境不好,但也沒那么差,總有不忘初心、嚴格操守的人在努力。 如果,懷著懷疑一切的心,就沒有信任產生,問題也得不到解決。 判斷力一方面是能力,一方面是心念,有的來訪者,問題的根源可能就在這里,您相信世界上有沒有好人?如果有,沒可能咨詢行業比例還更低了,雖然離高尚很遙遠,倒也不至于一群壞人。 反復斟酌,注意措辭,依然是敏感話題,這世界需要坦誠,這點沒問題。
2 10舒心【婚姻情感】: 贊同?李慧溪?: 認同!
-
生活中的麻煩事不會消失,所以我們真的要學會以很深的很成熟的方式來愛自己,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對自己許下這個承諾,我所遇到的沒有失敗,都是學習,無論生活給了我什么,我都會把它變成正向的學習。 無論發生什么,對它抱有好奇,相信凡事發生總有理由,相信發生的事蘊含智慧,它試圖讓你覺醒,有些東西需要被治愈,歡迎它、接納它,當我們在做每一件事時都帶著這份正向,我們就會自由了,我們就能成為我們真正想成為的人。
-
“群體壓力下的從眾不是弱點,而是人類社交本能的體現——但意識到它,是我們抵御盲目跟隨的第一步。” ——所羅門· 阿希
-
人世間,真正的愛,一定有溺愛的成分。
-
萬般皆是命,唯有業隨身,聽起來像迷信,其實,世間事,不管用哲學、心理學還是宗教分析,很多道理是相通的,所謂“萬法歸一”說的也是這個意思,比如業力,業力只是前世今生嗎?它不只是佛教的教法,哲學上是因果律,而從心理學視角看,業力的本質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外在的儀式是無法改變內在的慣性的(當然有助力作用)。真正的轉變必須從內在開始,業力才能真正轉變。工作生活乃至人生的轉變,那種好起來的感覺,從內心開始。
-
你在誰的面前像個孩子,那個人就讓你感受到了愛。
-
如果別人不知道你哪里或者你有多么不滿意,那可以這樣理解,這個責任還在你這里。 ↑林書豪接受采訪時說的話,有道理。
-
這世界真正愛你的人不多,所以別指望得到很多理解、憐憫和支持,錦上添花的人很多,現在叫“慕強”,雪中送炭的人太少,萬一有一個那絕對是幸運。 遠離打擊的人,打擊你的“人”,而不是指出你的不足;遠離否定你理想或者野心的人,本來拼搏做很難,你不需要有人拖你后腿,人就這一輩子,率性而活也不錯,錯了又何妨,所以遠離阻礙你做決定的人,如果他們給出建設性的意見,你要記得聽。 遠離有毒的人,哪怕他們是你的父母家人。人性中,最見不得你好的大多數是身邊的人。更何況,這世界懂愛的人并不多。
-
不管地板有多臟,用心打掃就會干凈的。
-
別擔心,你不可能什么都沒有 別貪心,你不可能什么都擁有
-
史蒂夫·哈維與女孩的對話(手搓版),分享給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