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眾效應,是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并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群體成員的行為,通常具有跟從群體的傾向。當個體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這促使個體趨向于與群體保持一致。這種現象叫作從眾行為。 個體產生從眾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體中,由于個體不愿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感到孤立,而當他的行為、態度和意見同別人一致時,就會有“沒有錯”的安全感。從眾源于群體對個體的無形壓力,迫使一些個體違心地產生與自己意愿相左的決策和行為。 不同類型的人,從眾行為的程度也不一樣。一般來說,性格內向、自卑的人多于性格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齡小的人多于年齡大的人,社會閱歷淺的人多于社會閱歷豐富的人。
0 0
-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周末愉快!
-
懷有自卑感, 不代表精神就不健全, 主要看你如何看待自卑感, 是以自卑為動因激勵自己前進 還是畏縮不前。
-
關于情緒的新解讀: 憤怒是給我們力量去改變一個不能接受的情況, 痛苦是指引我們去尋找一個擺脫的方向, 困難是以為需付出的代價比可收取的回報更大, 恐懼是不愿意付出以為需要付出的代價, 遺憾是以為已經完結的事里仍有未完結的部分, 委屈是小孩將對父母的情結投射在其他人、事、物上
-
青春期的孩子是非常矛盾的個體, 他們一方面渴望自由獨立,不想被束縛, 在表面上討厭被人照顧,假裝很堅強; 另一方面, 他們的內心敏感脆弱, 特別渴望愛、渴望被理解。
-
父母要想讓孩子盡快適應新的環境或新的生活方式, 最好的辦法是帶著愛放手, 只有讓孩子從內心把這件事當成自己的事, 他才會有動力和責任去把事情做好。
-
對一個人的最高要求和榮譽就是: 在工作中是一個好員工; 在朋友中是一個好伙伴; 在愛情和婚姻中,是一個好伴侶。 總之,一個人應該證明自己 是人類忠實的朋友。
-
婚姻是兩人同心協力一起為幸福打拼, 如果男性或女性任何一方, 在結婚之后想要征服對方, 就會造成致命的結果。
-
若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方式感到困惑, 不妨思考: 孩子通過你的方式學到了什么? 相信通過這種問答你也能找到問題的答案。
-
孩子在剛入學之時,心理上對于競爭的準備 遠遠比合作的準備充足,不適當引導, 只會讓孩子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迷失自我。
-
教育孩子就像是腳隨時放在剎車上, 除非必要否則絕對不要貿然踩下去, 不然就可能破壞孩子之前的努力。 從旁守護比過度干涉對孩子更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