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究竟為什么會厭學?經常有人問厭學是不是心理問題? 孩子厭學本身不是心理問題,但厭學現象的背后很可能存在心理問題,如早年分離親子關系家庭問題,網絡成癮及各種心理障礙等。 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標準,社會功能良好是其中的一項 一個成年人社會功能受損,通常表現為無法參與正常的工作和人際交往。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無法正常上學,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社會功能受損。 厭學并非問題本身,厭學只是一個表現。 大部分家長孩子不上學了,父母的目標首先是讓孩子上學,忽略背后可能的心理問題,于是便失去了理解孩子真正的困難和痛苦,也錯失了幫助孩子成長的機會。 家長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去處理孩子厭學的問題,往往欲速則不達。 很多厭學的孩子都是優秀的孩子。家長有一個慣性思維,覺得他應該優秀。但是不知道孩子優秀背后自己承擔的壓力有多大。 我做過的咨詢,大部分厭學的孩子是關系是出現了問題。每一個厭學的孩子背后都有屬于他自己的痛苦,但是孩子大部分不會告訴父母。因為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他說了也是白說。 所以當孩子出現厭學問題時,父母一定需要找到原因先理解孩子和孩子處理好關系,讓孩子覺得有安全感,有人可以幫到他。
0 9
-
在心理學里,有一個叫“積極心理學”,它列舉了7件可以讓人感到長久喜悅的小事: 1.散步,適量運動讓人更愉悅。 2.寫日志,每天花20分鐘記錄值得高興的事。 3.放空,工作一整天后完全放松。 4.做點好事,日行一善,焉無福至。 5.達到心流,即全身心投入到某件事中。 6.冥想,塑造你的精神空間。 7.感恩,有值得感恩的事就是幸福。
-
當一個人從小到大沒有理直氣壯地獲得過父母的愛、關心和呵護時,就會形成不配得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你的愿望、需求、想法、感受沒有被父母心甘情愿地看見、回應和滿足過,于是,這種“不配得”的種子,在一次次忽視和否定中被澆灌長大。 不配得感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我不配得到,不配被愛。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是父母的遮羞布,其實是父母沒有能力按孩子希望的方式去愛孩子,所以父母要評判孩子,“是你不夠好,是你的需求有問題”,這樣父母就不用面對自己內心的焦慮了。 你需要意識到,你的需求從來都不是問題。一個孩子渴望被看見、被回應、被無條件地愛護,這是人類天性中最正當不過的部分。不是你的愿望太奢侈,而是父母給予的能力太貧瘠。 配得感,不是因為你完美無缺才配擁有,而是基于一個簡單的事實:作為一個存在于此的生命,你天然地享有追求幸福、獲得尊重和體驗關愛的權利。你可以慢慢開始信任自己當下的感受,并像守護一個曾被虧待的孩子一樣,去守護自己應得的一切。
-
想要培養孩子的安全感,說復雜的確很復雜,但是說簡單,也只有一句話: 做那個讓孩子隨時可以依靠的人,給孩子提供隨時可以回家的環境。
-
當內心的創傷體驗一直重復發作,表達愛和接受愛,就變成了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
焦慮的人都有一個特點 焦慮的人最消磨情緒的不是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而是胡思亂想,讓整個人都很不安。我發現啊,焦慮癥的人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并沒有尊重世界的客觀規律,只想要結果,不想要過程,沒有耕耘認知思維。從認知的邏輯來講,結果一定是從選種、播種、施肥、除草、成長、開花最后到結果的,從選種到長期用心的耕耘是少不掉的。焦慮的人呢,是不播種也不等待花開的這個時間的,他只想要結果,只想要成功,你說他能不焦慮嗎?
-
心理空間,對于一個人很重要 心理健康和成熟的人,會有足夠的心理空間,能夠在一定的忍耐閾值范圍內,容納對立和沖突,并通過與環境的互動生成新的認知和行為模式,進而不斷成長和發展。 而對于心理不夠健康和成熟的人,最典型的,例如抑郁或各類焦慮、焦慮型患者,Ta們的心理忍耐上、下閾值往往極為接近,心理空間會非常狹窄;遇到一些復雜的人和事,內在會經常變得如同置身于一個逼仄的空間,心理無法自由呼吸和活動。
-
情緒就是氣,氣需要自然的流動。內在氣機緊張、糾結、壓抑,都反映到身體上。壓力存留得越久,病痛就越嚴重。
-
“幽默感”絕對是一種本事,是裝不出來的,它是一種調節能力,能化解尷尬,能讓人寬厚地看待問題,用一種比較積極的、愉悅的方式表達出來。 比如: 夫妻一方燒焦了飯菜,另一方不是指責,而是開玩笑:“看來我們今天要享受地中海風味燒烤了”; 或者在緊張會議上技術設備故障,演講者從容說道:“看來它也想休息一下,沒關系,我的聲音自帶擴音效果”。 真正的幽默不是尖刻的諷刺,而是包含著智慧和寬容的人生態度。
-
在任何關系中, 都是需要邊界感的。 伴侶之間的“情緒邊界”, 也是個非常考驗彼此成熟度的問題。 要放下“拯救者情結”, 做好課題分離, 將自己的問題和他人的問題分開。 他人能夠提供支持, 但只有自己才能對自己真正負責。 擁有了這樣的信念, 才能避免過度卷入。 只有不卷入, 對他人的情緒涵容能力才會增加, 進而做到行動和態度上平和與接納。 這樣的在場, 本身就已是最大的情感支持。 同時,要提升共情能力。 自己成為內在穩定的人, 就是對伴侶最好的示范和療愈。 好的伴侶勝過心理醫生。 有時候,作為「情緒給出方」。 要覺察自己的依賴和不安全感, 同時提升自己的耐受能力。 提升自己的自洽能力, 讓內核更加穩定和強大。 努力多去做勝任和喜歡的事, 尋求自戀的滿足。 每個人都有很多擅長的事, 只要用心去發掘并用心投入。 好的感受就會越來越多, 那些負面的感受就少了存在的空間了。 每一段高質量的關系, 都依賴于更成熟的人格和更完整的自己。 當我們不再依靠對方的安慰度過痛苦, 能夠全身心地捕獲幸福。 我們就已經為自己, 提供了最寶貴的情緒價值。
-
我們常把某些情緒標記為“負面”而試圖消除它們,但這往往適得其反。嘗試: 允許所有情緒的存在,不評判好壞 探索情緒背后的信息和需要 學習情緒的調節而非壓抑 情緒沒有好壞,它們都是內在的信使。憤怒可能指向被侵犯的邊界,悲傷可能指向重要的失去,恐懼可能指向真正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