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理情緒治療并非一般性地反對人們具有負性的情緒。比如一件事失敗了,感到懊惱,有受挫感是適當的情緒反應。 人有情緒正常,誰沒有脾氣呢?而其中,過度的情緒反應是需要控制和疏導的,這里的控制,不是指的壓制,而是去關注它、觀察它,找出不合理信念,情緒自然就朝著煙消云散去了。
0 8
-
人類生活中對個人成長最有力的影響,不是個體,也不是他所在的學校、社團或者工作團體,而是家庭。 對于孩子來說,哪怕一個三口之家,父母對他的影響,不是簡單的1+1=2,而是父母與孩子共同組成的家庭結構,這是一個有機的家庭系統。拋開系統,只談孩子成長中的問題,很容易偏頗,治標不治本。 心理咨詢師,不要輕易把來訪者的問題定義為“病”或者“癥”,當咨詢師以為自己很負責地把來訪者轉介給精神科醫生時,已然是一種不負責了。 疫情三年,對未來人們的心理影響會持續很多年,尤其現在的青少年和大學生群體,甚至會影響到他們對愛情、婚姻和養育下一代的看法。 真的需要全社會重視。
-
人際關系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而幸福的源泉也同樣的源自人際關系。你細品,是不是? 倘若這世界只有你一人,其他人都消失了,那,你連感受孤獨的條件都沒有了。
-
自卑與超越,阿德勒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不是“擁有的心理學”,而是“使用心理學”,人生,不在于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在于如何使用被給予的東西。 如果您看過脫口秀大會,看看徐智勝,看看小佳,他們是普通的勇者。 人生,先要學會自嘲,自卑可能一蹶不振,也可能超越。
-
最大的問題不是自律,而是我們沒有花費工夫確定愿景——為什么要改變。我們沒有求助于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和動力,沒有求助于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聽聽你內心的聲音,了解一下,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那才是你的動力之源泉。當你真正想做一件事情時,動力會從內心自動產生,你自然會獲得自律。不要從外界去尋找迫使你改變習慣的東西,因為它們很容易被你放棄。
-
每一個人生,生命的意義都是獨一無二的,不管是誰,包括我們自己,皆沒有權利追問我們人生的意義,這個問題,只有我們的“生命”有權問我們,因為生命在先,然后才有我們的思想,所以,如果從精神層面,問自己的思維,生命的意義在哪里?我們的思維會茫然,我來時,它已經在了呀。如果我們問生命,你的意義在哪里?生命會回答,我就是來了啊,你問什么意義?然后生命反問我們,你覺得我的意義在哪里?對,這才是正確的提問雙方,生命問我們,生命的意義在哪里。 生命的意義,恰恰在我們找尋的過程中,來處已來,去處未知,過程即是意義。游戲的快樂,在玩游戲的時候才能體驗。 生命的意義有三: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任務或者一個事業; 一個難得的情感體驗或者愛上一個人; 或者,一個苦難。 總之,人生的意義,是分段的……
-
格式塔學派強調“完形——頓悟”,強調此時此刻,直面內心、審視、接納,尋求頓悟。完形治療的方法也是現象學取向的,其中,“覺察”、“責任”、“自由和選擇”是重要的三角關系,覺察力越強,自由度越大,而個人應為自己的決定和行為負責。 當然,如禪宗理論一樣,頓悟是希望我們先找到清晰的答案,之后依然需要“漸修”,通過讀書、行為上的訓練,強化自己的心行,實現自我療愈和人格完善。
-
“人道主義的起點,就在于一個人面對另一個受苦的人時,心里會咯噔一聲:如果我是他呢?”——劉瑜 人與人之間最深度的連接,無非是能感知到別人的悲歡。
-
有情緒釋放,一定要發出聲音,不論傾訴還是發泄憤怒,這是必要的儀式,釋放了,煙消云散,轉化了,會成為選擇和決定的力量。現代社會,找個大聲說出來的地方都很難,多少負面的問題是壓抑導致的呢?
-
原生家庭到底影響了什么? 傳統和相處方式——思維模式和信念體系。 找到問題根源,發現并解決未化解的危害,如果可能,保留那些積極的。 原生家庭的影響太大了,有時候我們甚至會奇怪,像買股票,怎么選都是錯。
-
想要和合適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