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習慣了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獨來獨往,一個人洗澡,一個人逛街,一個人悶在家里看動漫,一個人跟自己說話,有時覺得有人邀請你出去還會覺得隱約不安。其實你只是害怕跟人建立關系和有點社恐而已。社恐的人在社交場合不自主地會緊張和臉紅,越大的場合,臉越紅。可能很早年的時候,大概在一個人7至8歲的年齡,那是一個人認知和嘗試與外界建立關系的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他看到了家庭關系的破裂,成長過程中又缺乏足夠的關愛甚至受過情感傷害,這些孩子就會對關系的建立產生恐懼。他們習慣獨處,因為獨處就是人跟自己的關系,他們跟自己相處的很好,是因為無法完全信任他人,所以潛意識認為一個人會更安全。慢慢的,他們形成了我很孤獨,孤立無援就是我的人生,沒人會真心喜歡我,我是多余的等等極端的不合理信念,糟糕的情感體驗讓他們習慣了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總是下意識地去迎合和滿足他人,成了沒有存在感的好人,委屈和壓抑深入骨髓直到感受不到快樂。其實,你并不孤單。孤獨是你害怕受到傷害而已,你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優秀。我們只需要接納自我的不足,沒有人是完美的,沒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快樂,重新去跟人建立關系,恢復關系,恢復情感,只有得到愛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溫暖和快樂,才懂得如何去愛。
0 9
-
楊柳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幾年燈, 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挫折永天真, 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
-
壓力反應引發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導致恐懼,恐懼引發焦慮情緒,如果這個時候你選擇強行消除焦慮,那么就會產生新的壓力,繼續分泌更多皮質激素,導致更焦慮,也就更為恐懼了。這是一個無解的循環,最好的辦法是等待身體的壓力反應自己過去,副交感神經幫你恢復冷靜。
-
道德感越高,人越容易完美主義,導致非黑即白的偏見。
-
焦慮時,最好的辦法是什么也不做,就等著焦慮反應過去,等你熬過去一定會收獲更多。而不是迫切消除害怕,導致強迫,導致更加焦慮。
-
邊界的意義在于保護自我
-
心理治愈的標準不是消除負面情緒,而是能夠不被負面情緒支配,積極應對各種壓力即可。
-
不過高期望就不會控制,不過分關注就不會敏感。
-
生活就這樣,不如你所愿 不可能盡善盡美,這是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面對生活的勇氣,是我們從小就一直在積蓄的力量。
-
認知偏差,情感缺乏,個性敏感,壓力不適會導致回避人際關系,因為沒辦法包容和靈活應對那樣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