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勒索的接受者有什么特點呢?接上篇~~4高同理心的人:同情和憐憫,是人類的高貴品質,它讓我們和別人建立深度的情感聯系。但過高的同理心,往往讓我們為了別人而放棄自己的利益和快樂。5自我懷疑者:中國人強調自我反省,這是儒家大背景文化下的一種品德。但過度自我反省,就很容易演變成自我懷疑,從而讓他人有機會去支配我們的感覺和認知。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我們和某種權威者或關系上位者人之間的互動中,比如父母、戀人。你一定經常聽過父母這樣的論調:“你這么想是不對的,我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以此來要求你,要按照他們的規定來做事。如果你是一個對自我不夠堅定的人,很容易因此被情感勒索者所支配。6自我勒索者:情感勒索大部分時候需要雙方的配合,但有時,情感勒索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完成。因為我們過于聰明的大腦,總是能幫我們搭建很多故事情結,讓我們以為我們心里所設想的,就是真實的存在。前面很大一部分,似乎都是在講,我們需要為別人的情緒、快樂負責,而很少考慮自己。但這些“為別人負責”的背后,真相往往是,我們不愿意為自己負責。世界越來越復雜,個體卻越來越孤獨。人們需要一些穩定和歸屬感的東西,他們需要拼命融入大眾,或者尋找比自己更有力量的權威者,尋求他們的保護。人們希望有人能夠承擔起他們面對這個未知世界的責任,故而,從那種虛無感,走向另一個極端——屈服。所以,我們會在意別人的眼光,聽從他人的聲音,這是因為我們希望能夠被他人所接納,成為更具力量的群體性的一部分,而不用自己單槍匹馬面對這世界無盡的未知。這是社會發展形態下的一種產物。因為渴望安全感,所以人們愿意交出部分的自我,以便獲得自己所需要的安全感。而在這過程中,就是情感勒索發生的最好時機。
0 3
-
人總要給自己找個解釋,即使是信仰陰謀論,只要解釋的通都能找到心安處,最怕不思不恐不解不安。
-
相比于精神分析去找原因,我更愿意使用存在主義方案去尋求最好的當下感受。活在當下不必追問不必憂慮。
-
有多少言不由衷,就有多少詞不達意
-
雖然我極其不愿意認同佛洛伊德關于原生家庭影響勝天的結論,但不得不承認原生家庭對于一個人的深遠影響即使是在他自己深度覺察并防備的情況下也依然無法逃離,而這些影響會像基因一樣形成代代傳承,大概率一個人會用曾經被對待的方式對待別人,即使知道是錯的,或許能控制傷害值,但不能完全停止傳送下一代,更不可能完全更正。所以有些習慣我們可以看成是一種精神疾病并且會“遺傳”,例如暴力,可能從身體暴力變成語言暴力,但不會消失;例如負面焦慮,可能從毀滅型變成輕微焦慮癥,但不會轉變成正能量。 很多習慣不只是習慣,我們看一個人的生活習性,處事方式可以看到更深層的情況,及時在人際關系中避險。
-
有時候,我們反而因為愛而離開。不愛,雖不知卻能相守。因愛而相知不可守。
-
“人欲無窮”,多數人認為這句話有貶義色彩,但其實也正因為如此,人類才擁有獲取快樂的動力。沒有欲望/低欲望的選擇同時也限制了多巴胺的獲取路徑。還是有點欲望有助于保持年輕的心態和向上的態度。
-
卓越之人論道,平常之人論事,狹隘之人論人。
-
當你變得柔軟,世界也都跟著輕聲細語~
-
左手是自己,右手是媽媽,每個人都在各種角色中切換,愿我們總是有一個空間能給自己。
-
暖陽下~樹蔭處~小雨中~都是幸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