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媽媽情感勒索怎么辦呢?---接上篇首先我們應該知道,情緒勒索能在我們身上發揮作用,是因為對方深知我們的情緒“熱鍵”。情緒熱鍵是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的富集情感的敏感神經束,它儲存著我們的心事,包括那些內疚的、不安的和脆弱的部分。這些弱點,隱藏在我們所表現出來的人格特質以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格特質通常是被社會所贊許的人格特質。但如果過度的話,就會成為情感勒索者的目標。這里我們將談到六種主要人格特質。1、追逐認可者我們總是希望自己關心的人認同自己,希望得到他們的善意。但是,當這種渴望過度的話,我們就會成為情感勒索者的討好者,任由對方對我們予取予求。如何讓自己跳出討好的情感陷阱,可以去看看雅基馬森的《可愛的詛咒》。如何找出你內心深處的那個批判者,如何學會更清晰更有力量的表達藝術,如何讓自己“敢于讓別人失望”,在這里都能找到答案。2、和平主義者這種人常常秉持著“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傳統觀念,認為發怒和生氣可能讓情況失去控制,所以一旦和他人產生分歧,則會立馬退讓和講和。中國人常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算了”。“算了”的潛臺詞,就是把自己的憤怒、不滿壓抑下去,然后用一種非常客套的方式維護關系表面的和諧。所以,兩個人產生爭執的時候,只要其中一個人有這種“要不就算了”的想法,往往就會給情感勒索者極大的鼓舞。他們會一次又一次地試探你的底線,直到你的極限。3、責任承擔者我們常常被鼓勵,要為自己負責。但這種觀念也滋養了被勒索者,讓他們也有機會把責任拋向我們。一種典型的責任感過重的人,心理學上常常稱之為有“救世主情結”。他們會把別人的需要當成是自己的責任,并認為自己有責任、有義務為別人負責。“一個巴掌拍不響”、“為什么找你不找其他人”,這是中國家長教育自己小孩時經常會用到的話。就好像,這件事發生在你身上,你天然就需要為此承擔一半的責任。長此以往,不論遇到什么事,孩子都會第一時間反省自己,去承擔原本就不是自己的錯。4、5、6因篇幅明天繼續分享~
1 2
格兒??: 這個哭訴的圖片太形象了!
-
人總要給自己找個解釋,即使是信仰陰謀論,只要解釋的通都能找到心安處,最怕不思不恐不解不安。
-
相比于精神分析去找原因,我更愿意使用存在主義方案去尋求最好的當下感受。活在當下不必追問不必憂慮。
-
有多少言不由衷,就有多少詞不達意
-
雖然我極其不愿意認同佛洛伊德關于原生家庭影響勝天的結論,但不得不承認原生家庭對于一個人的深遠影響即使是在他自己深度覺察并防備的情況下也依然無法逃離,而這些影響會像基因一樣形成代代傳承,大概率一個人會用曾經被對待的方式對待別人,即使知道是錯的,或許能控制傷害值,但不能完全停止傳送下一代,更不可能完全更正。所以有些習慣我們可以看成是一種精神疾病并且會“遺傳”,例如暴力,可能從身體暴力變成語言暴力,但不會消失;例如負面焦慮,可能從毀滅型變成輕微焦慮癥,但不會轉變成正能量。 很多習慣不只是習慣,我們看一個人的生活習性,處事方式可以看到更深層的情況,及時在人際關系中避險。
-
有時候,我們反而因為愛而離開。不愛,雖不知卻能相守。因愛而相知不可守。
-
“人欲無窮”,多數人認為這句話有貶義色彩,但其實也正因為如此,人類才擁有獲取快樂的動力。沒有欲望/低欲望的選擇同時也限制了多巴胺的獲取路徑。還是有點欲望有助于保持年輕的心態和向上的態度。
-
卓越之人論道,平常之人論事,狹隘之人論人。
-
當你變得柔軟,世界也都跟著輕聲細語~
-
左手是自己,右手是媽媽,每個人都在各種角色中切換,愿我們總是有一個空間能給自己。
-
暖陽下~樹蔭處~小雨中~都是幸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