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的傲慢,其實都來源于無知。知乎上,有位網友分享過自己的真實經歷。剛上班那會,有個一起進公司的女同事,因為聽力有問題,所以從小就佩戴著助聽器。有天公司來了位新領導,脾氣很暴躁。開晨會的時候,新領導直接就走到女同事的旁邊,把女同事的人工耳蝸扯掉摔在地上,怒斥:“懂不懂什么叫尊重?我講話,你戴耳機,你怎么想的?”女同事當場懵了,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氣得手都哆嗦,連地上的耳蝸都沒撿,就跑回家了。第二天,女同事一家帶著發票和售后證明來公司準備打官司,那可是進口的人工耳蝸,二十幾萬啊。未知全貌,妄下評論,才會造成這樣難以挽回的后果。水深則流緩,人貴則語遲。如果你愿意多給真相一些時間,愿意多給別人一些解釋的余地;愿意多去了解別人的真實意圖,其實你就會發現,你誤解了不少人,斷錯了不少事。人與人之間,有時候就像隔了一塊透明的玻璃。我們以為自己看得很清楚,其實背后的事都無從得知。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喬瑟夫和哈里,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喬哈里窗”理論。在日常與人溝通交流的時候,你的信息和別人的信息,可以分為4個區域:公開區,隱藏區,盲區,封閉區。公開區: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隱藏區: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盲區: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未知區: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我們可以學會對照檢驗這個窗子。這件事,是不是存在著當事人自己知道、但別人不知道的隱藏區?因此,在不知道一件事的全部內情時,不要發出片面的評價、不要做出會讓自己后悔的事。而我們如果自己作為當事人,也可以在與人溝通的時候進行適當的自我表露。將一些可能會引起誤會或誤解的信息,事先適當地透露或顯現給他人,加以解釋說明。在不了解喬哈里窗之前,我們對人際交往的觀點可能會流于表層和片面。而學會了這個簡單的模型之后,我們就可以實踐、運用,對一件事、一個人的了解更加深入全面。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往往只會得出一個結論。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讓視野中的“盲區”越來越少。人生在世,敏于事,而慎于言,方能立身處世。
0 0
-
結束第二期的撫背識人成長小組:身心與咨詢結合[太陽][太陽][太陽] 我們都可以成為終結者[慶祝][慶祝][慶祝] 「原生家庭不是宿命,而是出發的坐標」 某女孩在家族圖譜前沉默良久:終于看清哪些是他們的課題,哪些是我的旅程。 心理咨詢提供的不是原諒,而是把纏繞的線團理成清晰的邊界 你可以帶著傷疤走向未來,不必永遠困在過去的劇本里。 #代際創傷終結者 #心理咨詢筆記
-
結束今天線下撫背識人課[太陽][太陽][太陽][太陽] 丟了自己就丟了全世界 「停止討好世界后,我遇見了自己」 她刪掉某人的那天發來照片:第一次覺得微信安靜的聲音這么好聽。 心理咨詢不是教你合群,而是讓你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當你不再為別人眼中的完美疲于奔命,真正的生命力才開始蘇醒。 #安靜是最高級的自由 ?
-
剛剛結束線上成長小組,其中個案分享 焦慮的毛線團與溫柔拆解術 主婦把焦慮清單編成毛線,最后織成地毯: 曾經勒住脖子的絞索,現在成了接住眼淚的柔軟。 情緒重構的奧秘在于:你永遠擁有重新編織的權利。 背起家族命運,卸載之后的暢快 #壓力編織學 #心理咨詢筆記
-
結束上午的成長課程: 「晨昏交界處的擺渡人」 長期失眠的某女在咨詢后寫道: 從前懼怕黎明前的黑暗,現在學會在臨界點等待光的裂變。 心理咨詢不會縮短黑夜,但會讓你發現星辰的位置。 #暗處有光生長指南 #心理咨詢筆記 ?
-
今晚線下課分享:三個小時三個個案 「寄往童年的明信片」 那些沒被聽見的哭聲,現在成了澆灌自己的雨。 那些沒被看見的疼痛,都累積成傷疤 療愈不是修補過去,而是創造新的記憶容器。 #自我再養育計劃 #咨詢師筆記
-
線上成長課: 每個人都是一幅畫,致敬每一個可愛的生命 「原生家庭的龍卷風,終于變成穿堂風」 他們反復夢見被鎖在老宅,咨詢后鮮活的狀態 給所有房間開窗的那天,風鈴開始唱歌。 創傷不是永恒的囚牢,除非你一直攥著生銹的鑰匙。 #重建心靈居所 #咨詢師筆記
-
「抑郁像霧,而你不是走失的旅人」 女孩把抗抑郁藥盒換成隨身攜帶的彩虹糖: 藥片讓我活著,但咨詢教會我:活著不等于被濃霧淹沒。 穿越情緒迷霧的指南針,往往藏在被你忽略的日常里。 #看見光的不同形態 #心理咨詢筆記
-
解凍的從來不是時間,而是凝視傷口的目光」 總說等久了就不痛了的女孩,在咨詢中突然流淚: 原來那些刻意遺忘的冬天,一直凍著我的呼吸。 心理咨詢不是刪除記憶,而是為舊雪找到融化的方向。 #溫暖不必等到春天 #心理咨詢筆記
-
昨晚線上小組,喜悅分享 可以安睡一晚,可以和媽媽走進 「抑郁不是深淵,是裝得太滿的容器」 總說心里堵得慌的寶子,學會每天寫情緒快遞單: 把痛苦打包寄走,才發現心是個需要定期清空的信箱。 心理咨詢不是填滿容器,而是拓展它的容量。 #精神斷舍離
-
「空椅子對話:缺席者的在場證明」 他對著空椅子怒吼三十分鐘后突然沉默: 原來我等的不是父親的道歉,而是自己的釋懷。 有些告別不需要儀式,只需要重新定義存在 #心理劇場的魔力 #心理咨詢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