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催眠的常見誤解及事實真相如下: 誤解一:催眠等于睡眠或失去意識 ??誤解??:認為催眠是讓人睡著或失去意識的狀態。 ??事實??:催眠是一種高度專注的意識狀態,與睡眠不同。被催眠者保持清醒且對外界刺激有反應,只是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內在體驗。 誤解二:催眠會讓人失去自我控制 ??誤解??:認為催眠師能隨意控制被催眠者,使其做出違背意愿的行為。 ??事實??:催眠強調合作而非控制,被催眠者始終保有自主權,可隨時拒絕接受暗示。催眠師僅作為引導者,幫助連接潛意識資源。 誤解三:催眠會引發精神疾病 ??誤解??:認為催眠可能誘發精神疾病或導致依賴。 ??事實??:催眠本身不會引發精神疾病,但需由專業人員操作。被催眠后不會對催眠師產生依賴,也不會陷入無法自拔的狀態。 誤解四:催眠能解決所有問題 ??誤解??:認為催眠是萬能的“神藥”,一次催眠即可徹底治愈心理或身體問題。 ??事實??:催眠并非萬能,其效果因人而異,通常需要多次治療配合自我調整。它更像是一種工具,幫助探索潛意識、緩解癥狀,而非直接解決問題。 誤解五:只有意志薄弱的人才能被催眠 ??誤解??:認為意志力強的人不容易被催眠。 ??事實??:催眠與意志力強弱無關,專注力和想象力豐富的人反而更容易進入催眠狀態。日常生活中(如專注閱讀、冥想)也存在自發的催眠狀態。 誤解六:催眠會泄露隱私 ??誤解??:擔心被催眠后會無意識說出銀行卡密碼等隱私信息。 ??事實??:潛意識會保護個人隱私,不會主動泄露敏感信息。被催眠者對隱私的警覺性并未降低,反而可能因信任而更愿意配合治療。 誤解七:催眠是封建迷信 ??誤解??:認為催眠涉及“前世回溯”等超自然現象,屬于封建迷信。 ??事實??:催眠中的“前世回溯”是潛意識象征性表達,用于探索心理根源,與封建迷信無關。其科學原理涉及腦電波變化和心理防御機制調整。
0 0
-
創傷的同義詞是成長,一切成長都意味著突破舊有的控制和傷害,突破一切舊有的創傷侵蝕就是成長。創傷的產生突破了人固有的保護機制,未必會形成新的成熟的保護機制,但是一定會破壞人的安全防線,個體就容易固著在受傷的地方過度防衛而很難解脫和前進。
-
#青少年家庭咨詢 我們習慣去愛那個“想象中完美的孩子”,卻未曾真正學會如何去愛那個“真實存在的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沖動、壓抑、封閉,口不擇言.....父母發現曾經熟悉的孩子竟然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不聽勸告,拒絕管教,有時甚至激烈反抗,心一下子跌到谷底。這種情形下,感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控制欲望被狠狠戳破。于是慌了,焦慮了。父母本應該起到承載、穩定、剎車、引領的作用,但是,父母卻成為了催化劑。 在孩子不斷長大的過程中,親子關系的修行,注定艱難,但卻值得我們終身去學習。不妨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又陷入了控制的執念、期待的落空…… 真正的陪伴孩子成長是允許孩子成為孩子,允許我們成為不完美但又不斷成長的父母。
-
咨詢從來不是線性的對話,而是一個不斷流動的關系過程。而我們,要從開始到結束,都帶著聆聽的耳朵和心。
-
在咨詢中,常常遇到一些因為“不愛回家”而深深自責的朋友。我想對你們說: 有時候,“遠離”不是一種背叛,而是一種必須的自我保護。是你在為自己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來積蓄枯竭的心理能量。 你的感受值得被尊重,你的邊界需要被守護。不必為優先照顧自己的情緒而愧疚。先成為自己,然后才能更好地面對其他角色。
-
所有不愛回家的孩子:繼續遠離,不要愧疚。 不是所有的候鳥,都飛向同一個溫暖的巢穴。 有些遠行,是為了尋找自我生存所必需的光亮與溫度。 親愛的,如果你的根系曾感受過寒冷,那么你完全有權利,向著更能滋養你的方向生長。 不必愧疚,你的離開,或許正是另一種形式的“回家”——回到你內心的平靜與自在。
-
你攻擊了我,而我帶著愛容忍了你的攻擊,還深深地理解了你的不安。 這意味著,你的黑色生命力被我看見和允許,并經由我愛的目光,轉化成了白色的生命力。 允許、接納和理解,可以讓帶有破壞的攻擊性,變成積極的生命力。 我覺得這是父母給小孩最有活力的禮物了。
-
一個人需要保持自己的連續性,不要太快治好你的病人,一個人有疤,要留著疤才能報仇,一個人有傷,留著傷才能抱怨,當連續性失去,就會感覺背叛了自己。 ——張沛超
-
終止原生家庭的劇本,活出自己的人生就是孝。 健康地孝是帶著愛選擇自己的人生。 我愛你,但我是我,你是你,我們可以不一樣。
-
不要回應別人向你投射的惡意,也不要反復咀嚼充滿惡意的話語。只要不糾纏不回應,它就無法作用在你身上,不去接住它不要與其產生鏈接,它就原路返回。
-
每年的今天,總會收到一大束鮮花。我不想說在這條路上我走得多辛苦,而只想告訴你,在所有你認為布滿荊棘的路上,在所有你被虧欠的途中,所有你認為不值得的背后或許都深藏著一份你尚未看到的“禮物”——那是通往你自己內心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