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必總是強撐“我很好”, 偶爾的疲憊和眼淚,也是被允許的。 像云朵會散,雨水會停, 你的難過,也終會找到出口。 今晚早點睡吧,明天太陽升起時, 風會輕輕抱住你。 ——累了的話,世界允許你停下來
0 4
-
別人的評價往往基于他們的個人經歷、偏見或情緒,并不能定義你的價值。就像有人討厭檸檬,不代表檸檬不好,只是口味不同。另外認清別人眼光的真相,要明白別人其實沒那么多時間關注你,心理學中的“聚光燈效應”表明,人們往往會高估他人對自己的關注度。事實上,每個人更在意的是自己,你的行為在別人眼中可能轉瞬即逝~
-
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領域開始于1879年,在這之前心理學一直是屬于哲學范疇。人類對哲學的研究則可以追溯到中國、埃及、希臘和印度等古代文明。其中最具代表的研究當屬中國的《黃帝內經》,還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佛教文化。
-
如何面對抑郁: 我的一生只為我自己負責,為我自己的生命而綻放,活好自己,我們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也不是子女的前傳,更不是朋友的番外,我們可以不受任何關系牽絆~
-
做人切記不能做老好人,一味遷就、退讓,不懂拒絕,會讓關系變成一種負擔,心生怨氣、怨恨,最后傷己傷人。適度拒絕,說明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既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對彼此關系的保護和負責!
-
任何關系,把握好交往的尺度 言有所屆,行有所止,親密有間 才能有乍見之歡,也經得起久處不厭~
-
你放不下的可能不是他 而是曾經認真付出的自己
-
最痛的遺憾不是“我做不到” 而是“我本可以”
-
當我們去界定一種“好”的概念標準時,我們就會陷入“標準”的對照、評判,而對照、評判就會容易造成焦慮、沮喪、失落等厭惡情緒。那么,我們會怎樣呢?平靜的心變得不平靜,不平靜的心會變得更不平靜。 心就是這樣,一旦我們界定一種“好”的標準或概念,心就會派生出與之相反的“壞”,因為我們在制造分別、對立。我們會以一顆喜好、厭惡的心去思量審視。當我們的言行舉止、身心狀態、所作所為或是所遭境遇,不符合我們所認為的“好”“標準”或“正?!睍r,心就會變得厭惡,厭惡的心又會不斷地制造排斥、對抗,結果是越陷越深,惡性循環。猶如一潭泛起漣漪的池水,我們一邊期望池水恢復平靜,一邊卻又在不斷地攪動池水,這就是很多人一直在做的。
-
“情緒穩定”的真相: 不過是在心里挖了個專門存放崩潰的倉庫,定期清點,從不營業。
-
你怕的不是失去他 而是失去他之后 發現自己從未被真正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