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叫自我認同呢? ??????????????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自我認同感 其實,缺愛的人,真正缺的并不是愛 其實從心理學上來說,缺愛的人,本質上缺的不是關愛和支持,而是穩定清晰的自我認同感。 自我認同感是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心理學概念。自我認同感包括人的個體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過去和未來的連續性。 有自我認同感的人,內心很富足,能源源不斷地給自己提供能量。而失去自我認同感,就會讓自己在一段時間內不能確定自己是誰。 舉幾個例子。比如有些父母比較強勢的,總是不斷強調孩子的缺點,對他們大加指責,讓孩子產生了“無用感”,甚至是“自我否定感”。 或者一些孩子在學校,讀低年級時,總是表現得很出色,被老師和同學喜歡。但他換一個學校,或者升入高年級,進入一個新環境,沒能表現得和從前一樣優秀,因為這種變化沒能適應,就會讓他們很沮喪、失落。
0 1
-
心碎會很痛 ,但也會讓你變得堅強。
-
把自己交給他人的眼光去評判,正是產生不安和懷疑的根源。
-
也許他只是曖昧成癮,而你卻走了心
-
能夠說出的委屈 便不算委屈 能夠搶走的愛人 便不算愛人
-
總嚷著要找個對象,卻從不主動勾搭。沒喜歡的人,也懶得接受別人的追求。倒也不是那么“寧缺毋濫”,卻還是不肯委屈將就。有時感覺單身挺好的,又常常羨慕別人成雙入對。
-
溫柔換不來心動,小心翼翼的保護好像也很廉價。
-
失戀是告別不好的過去開始新的生活。
-
馬在松軟泥濘的路途上易失蹄;人在甜言蜜語的情境中易摔跤。
-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
當你的心足夠支離破碎,你就學會如何依靠自己來獲得幸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