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其焦慮恐懼,不如直面它 當你問自己:“我最害怕的到底是什么?”你可能會發現,恐懼往往源于“未知”,而非現實。 我的朋友小英害怕公開演講,但她發現,真正恐懼的其實是“被別人評判”。于是她從對著鏡子練習開始,逐步面對這種恐懼,如今她已能從容上臺。 所以,不要逃避“不敢想的事”,試著把它寫下來,拆解它的真實面貌。你會發現,很多恐懼,其實經不起推敲。 “未來會不會改變”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怎么做” ~~~心理學小筆記~~~
0 2
-
自我演化:認識“我”和我的關系,從“自戀”到“自我”的成長之路(三)?? ?三、孿生需求:在“我們一樣”的共鳴里,錨定自我的歸屬感?? 人天生需要一種確認——確認自己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他人共享著某種相似性、共鳴感與深層連接。這種需求,在心理學中被稱作“孿生需求”,它是自體(即作為主體的“我”)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心理動力:我們需要體驗到”你和我是一樣的”,通過與他人建立相似性的聯結,進而形成穩定的歸屬感與自我連續性。?? 簡單來說,孿生需求回答的是“我在群體中是否被看見、被認同”的基礎命題。當我們感受到他人與自己有共同的情感節奏、興趣方向或生命體驗時,那種“我們是一類人”的默契,會像一根隱形的線,把零散的自我碎片串聯起來,讓我們確信“這就是我該屬于的地方”,最終滋養出更堅韌的自我認同。?? 它的良性發展會帶來什么?是自然生長出的社會技能——因為我們懂得如何識別同類、回應共鳴;是發自內心的歸屬感——不再需要刻意討好或偽裝來融入群體;是共情能力的提升——因為理解”我們一樣”,所以能更敏銳地感知他人的情緒與需求。?? 這種需求貫穿生命始終,且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 首先是兒童期,兩個小孩并排搭積木,可能全程沒有太多語言交流,但他們會下意識靠近彼此,偶爾抬頭看一眼對方的進度,又繼續低頭專注。這種無需言語的“我們在一起”的默契,就是最原始的孿生需求滿足。他們通過彼此的存在,確認”我不是一個人在玩”,進而感受到安全的陪伴與歸屬。?? 再到成年期:當你加入一個新的興趣小組(比如攝影圈、合唱團、繪畫班等),第一次分享自己拍攝時對某個鏡頭參數的執著,或是畫一幅畫時反復修改的糾結,立刻有人接話:“我也總為這個調參數頭疼!”“你改的那幾筆真的讓畫面活起來了!”那一刻,你會突然放松下來,心里涌起“我終于找到組織了”的溫暖。這些與你共享熱愛、理解你“小眾堅持”的伙伴,正是通過“相似性”滿足了你的孿生自體客體需求——他們讓你確信,自己的熱愛與特質是被接納的,從而更坦然地做自己。?? 但現實中,并非所有人都能順利滿足這一需求。那些看似“自信爆棚”的人,未必擁有真正穩定的自我。比如,有些人對“我是誰”缺乏清晰的認知,他們的自我價值感過度依賴外界評價——表面上可能表現為“我什么都行”的強硬,可一旦聽到否定(比如“你這件事做得不夠好”),便會瞬間暴怒:“你說我不行?那你上
-
自我演化:我們如何在與他人的聯結中找到力量?(二) 別人看到的“我”和真正的“我”,沒有必然聯系 二.?理想化需求 理想化需求的意思是,孩子會將某個強大、穩定、可依賴的人理想化,從中獲得安全感、平靜與力量感。孩子將一個他人體驗為全能的、平靜的、完美的對象,并通過與他連接(比如被TA抱持、安撫)來分享這種力量感和平靜感,從而安撫自己的焦慮。如果良性發展:孩子會慢慢形成內在的價值觀、理想和自我安撫的能力。 比如: ??兒童期:一個孩子摔倒了,膝蓋流血,他大哭著跑向父親。父親鎮定、可靠地抱起他,溫柔地清理傷口并安慰他:“沒事了,爸爸在這里,很快就會好的。”?孩子通過依偎在強大可靠的父親懷里,吸收了這種平靜感,自己的情緒也逐漸平復。父親在這里充當了“理想化自體客體”。 ??成年期:你在工作中遇到巨大挑戰,感到無比焦慮和恐慌。你去拜訪你非常敬仰的一位導師或長輩,與他交談后,他沉穩的態度和富有智慧的建議讓你感到安心,仿佛“天塌不下來”。你從他身上汲取了力量和平靜。這位導師就在那一刻起到了理想化自體客體的功能。 如果一個人已經處理好了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就一定擺脫自戀了嗎?不一定。自我演化涉及的客體關鍵是我們內在的體驗。意思是,把“自我”的一部分也內化成穩定的客體,這叫作自體客體。 自體客體,也就是俗話說的“心里有底”。如果我能把別人的評說和自己的各種能力像外部事實一樣,當作一個確定存在的東西,那我就有底氣了,我好不好,我知道,不會以別人怎么說為轉移。擁有自體客體,人會變得大方自信。就像《論語》里邊有句話說:“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氣。為什么不生氣呢?因為我知道,別人看到的“我”是什么樣,跟真正的我是什么樣,沒有必然聯系。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們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總是從別人的反應中來確認“自我”的存在。這種狀態下,他們就沒有建立充分的自體客體,也可以叫作一種自戀的狀態。但是這種自戀,恰恰是自信的反義詞。 ~《李松蔚.心理學通識》學習筆記~ 未完待續……
-
自我演化:從自戀到自我的成長之路(一) 我們為何總覺得自己與眾不同? 自我是個抽象的概念,但若用自戀來類比,或許更容易理解——我們都曾或多或少活在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里。但成長,本質上是一個逐漸擺脫原始自戀、建立健康自我的過程。?? 心理學家科胡特提出,人的心理發展依賴于三種核心的自體客體需求。(“客體”跟主體相對應。主體“我”就是自己的主觀體驗,而存在于“我”之外的人事物就是客體。)這些需求從嬰兒期開始,貫穿一生,若能被滿足,我們便能逐步構建穩定的自尊與真實的關系;若長期缺失,則可能陷入僵化的自戀或關系困境。?? 第一種核心演化:鏡像需求——我的存在,值得被看見嗎? 人類最早的自戀需求,藏在嬰兒第一次因微笑獲得父母回應的時刻。科胡特稱之為“鏡像需求”:我們需要通過他人的反饋,確認自己的價值與能力——就像照鏡子一樣,他人的眼神與回應,讓我們感知到我很好我值得被愛。?? 鏡像需求的本質:被積極看見的渴望 嬰兒時期,當孩子搖搖晃晃邁出第一步時,最需要的不是物質滿足,而是父母充滿欣喜的眼神:寶寶真棒!這簡單的肯定,讓孩子確信自己的探索與嘗試是有意義的——這種被認可的體驗,會成為孩子未來自尊與自信的基石。?? 成年后,類似的場景依然常見:當你熬夜完成一個項目,興奮地與伴侶分享時,若對方放下手機,認真地說:這太不容易了,你做得真出色!?這一刻的真誠贊賞,就像兒時的那面鏡子,讓你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重視,進而強化我是能干的的核心信念。反之,若回應是敷衍或貶低,你的自我價值感可能會瞬間崩塌——這正是鏡像需求未被滿足的痛感。?? 未滿足的鏡像需求:被困在巨嬰狀態的自戀者 有些人雖然生理上成年,心理卻停留在原始自戀階段:他們極度需要外界的贊美與關注,卻從不考慮他人的感受;認為別人的付出是理所當然,自己的需求必須立刻被滿足。這類人常被稱為巨嬰——表面上他們是成人,內核卻仍像嬰兒般渴望無條件的鏡像回應。??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他們的客體關系本質上是利用型的——你是為我服務的,你需要主動滿足我。這種思維會導致人際關系淪為索取與消耗:他們難以共情他人,也不愿主動給予支持;遇到挫折時,要么歸咎于環境(別人都不懂我),要么陷入自我懷疑(我果然不夠好)。?? ~~~心理學筆記~~~ 未完待續
-
沒有“失敗的人”只有試錯的過程...... 其實,再灑脫的人,遇到失敗都不會有好心情,這是基本的人性。請你不必懷疑,痛苦是你的自然反應。但是在痛苦的同時,你要問一下自己:“讓我痛苦的原因是什么?請你告訴自己:我痛苦,是因為前面要走的路還很長。痛苦,但不是因為你不行。 做一件事失敗了很正常,但不否定自己,不責怪自己,不為難自己,不跟自己對抗。畢竟誰的初心不是想把事情做成功呢?所以,沒有“失敗的人”“無能的人”“沒用的人”,只有試錯的過程、積累信心的過程、尋找方向的過程、積攢經驗的過程。 比如,當我們急著趕路的時候,路上又一直堵車,這時候當然會覺得難以忍受,但這只是一個過程,我們只要聽一會兒音樂,看一個搞笑視頻,情緒就消退了。 所以下一次如果因為失敗而痛苦的時候,可以試一試這種方法。對自己說:“我還要等很久”。重點是“還要”,這個事雖然值得痛苦,但不是我這個人的問題,我只是在經歷過程中必要的陣痛,它很難熬,但那是正常的。 失敗,但不放棄責任 成長型的人會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他放棄了一件事,但沒有放棄自己這個人。 其實失敗才是正常的。就好比初次騎自行車上路會摔跤,這不意味著“這個人”永遠都學不會騎自行車,他只是需要多一些練習。 要從失敗中汲取經驗,這誰都知道。我們理性上說,一次失敗,兩次失敗,下次一定能成功嗎?不一定。我們唯一能保證的是,每一次的經驗增長,都會給下次帶來點變化。 但我們需要的就是變化。看到變化,視野就會開闊一些。你知道嗎?當一個人陷入痛苦的時候,最簡單的一種緩解痛苦的方式,就是問他:如果按1到10分打分,這一刻的痛苦有幾分?不管他打幾分,哪怕12分,都會覺得好一些。因為這里最關鍵的詞,就是“這一刻”。這讓他的視角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現在,是確定的痛苦,而另外一部分是將來,將來可能會變得更好,也可能變糟。但既然會變,就不是“命中注定”,不是“詛咒”。而是可以改變和選擇的。 作者說,不止“成功”和“解決問題”是成長,“面對失敗”“適應痛苦”也是一種成長。我們還要看到另外一種更常態的成長方式,就是:哪怕不成功,人也會越來越成熟和淡定。 就像有些人比較容易有消極的想法和思維,但消極本身也是積極的一部分,人只有能夠面對消極,才會有真正的積極。 ~《李松蔚.心理學通識》學習筆記~
-
成長型思維帶來的是什么? 其實,成長型的“思維”就像是一種心態。它首先是一種注意力的分配,讓人把更多注意力投入到事情本身,它致力于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去證明問題無法解決。 成長型思維并不是一種盲目的樂觀,它強調的是,只要你把關注點放在任務本身,而不是總想著“我不行”的想法上,你就會有更好的表現。“說我行,我就行”。一個人相信自己可以進步,就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任務本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力自然就得到了鍛煉。反過來講,固定型思維的人相信自己做不成一件事,他就不再投入努力,結果當然也就會證明果然如此。 退一步說,哪怕一件事你沒有堅持,也不要把它看成一個問題。成長型思維并不是說,一定要跟高難度任務死磕到底。你其實也可以放棄,這是你的自由。世界上有那么多可以做的事,我們完全可以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對么。 重點在于,不要太急于給自己下定義。 ~~~心理學小筆記~~~
-
遇到挫折時,怎么想更有幫助?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難免讓人心煩意亂,感到迷茫和焦慮。這時候我們要怎樣想才能更有幫助呢?這里咱們需要用到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就是遇到困難或挫折會轉換一種積極的方式。也就是說這件事我只是現在做不到,但人的經驗和能力會隨著時間不斷增長,現在做不到的事,明天、明年或者幾年以后,是有可能做到的。這種思維讓我們不會放棄努力,最后也就如愿以償地做成了。 這聽起來好像很難做到,但如果換成積極的方式,就能讓我們更好的理解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本質是什么呢? 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信念。意思是:不要在一開始就堵死所有的可能性。我感覺“做不到”,這是我現在的感受。它是真實的,但它不是絕對的。因為事情可以變化,人的狀態也會發生變化。 生活中我們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第一次做一件事的時候,肯定不擅長。就像第一次學輪滑,剛上路就摔得鼻青臉腫。你會覺得好難學,這時候會不由自主地給自己找出各種理由,說什么“我天生就沒有平衡感”“我是一個運動白癡”“我這年齡不合適學了,這東西必須從小開始學”。 這些都是真實的理由。但是,只要你給自己多一些時間,多摔幾次,慢慢的你就真的學會了。你看,當初第一次學輪滑的判斷和內心戲都被推翻了,對吧! 成長型思維:說白了就是當一件事做不到的時候,給自己頭腦當中“植入”一個提醒:“我現在感覺做不到,但我可能是錯的。” 你會發現,它的核心在于“時間”。你今天所判斷的一切“不可能”,都是基于今天,那不代表以后,“以后可能會變”對吧。我們能夠給自己這樣的一個提醒,就足夠了。 ~~~心理學筆記~~~
-
什么是心理陷阱? 著名心理學家懷斯(Wise)指出,在重大事情明顯無可挽回時,人們往往傾向于認為,只要再堅持一下,糟糕的情況就會自然好轉,卻很少理性評估——如果情況持續惡化,最終可能帶來怎樣的災難性后果。??這就是著名的“心理陷阱”思維。 這種思維模式導致我們容易陷入一種“虛假希望”的循環:?? ***當現實變得艱難時,我們會自我安慰:“再撐一撐,情況會變好的。”?? ***我們低估了時間成本,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直到某天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深陷泥潭,進退兩難。?? ***最終,我們只能咬牙硬撐,甚至耗盡所有資源,卻仍無法扭轉局面。?? “一只腳著地”原則:給自己留一條退路。 懷斯提出了一條重要的生存策略——“一只腳著地”。它的核心含義是:無論你正在經歷什么(投資、感情、事業等)永遠不要讓自己完全陷入,必須始終保持一個可以隨時抽身的余地。?? 這條原則提醒我們:?? 1.?不要盲目依賴意志力——再堅強的人,耐心和毅力也是有限的,長期的壓力會逐漸侵蝕判斷力。?? 2.?提前設定“止損點”——與其等到無法挽回時才被迫放棄,不如提前明確:“如果情況惡化到某個程度,我就必須放手。”?? 3.?保持靈活性——永遠給自己留一個“后撤的支點”,這樣當環境變得不可控時,你還能穩住局面,而不是徹底失控。?? ?如何避免心理陷阱? ??定期評估現狀——不要被“再堅持一下就會好”的幻想迷惑,客觀分析趨勢。?? ??設定明確的退出機制——在開始任何重大決策(如投資、長期關系、創業)前,先想清楚:“我最壞能接受什么?”?? ??保持“一只腳著地”——無論多么投入,都要確保自己有能力隨時調整方向,而不是被徹底套牢。??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盲目堅持,而在于知道何時該放手。 ~~~心理學小筆記~~~
-
拖延,因為“沒做”比“沒做好”更容易接受 說實話,做事拖延對我們成年人來說,就像一個需要攻克的碉堡。 拖延,會給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造成嚴重的困擾。在拖延過程中產生的自責、內疚,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懲罰的循環。拖延是在不斷焦慮中一次次的浪費時間,它的核心也是在不斷打擊人們的積極性。 其實,做事拖延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注意力沒有完全進入當下這個時刻,也就是說,我們沒有聚焦到當下要做的工作上,思緒在神游或胡思亂想。只有當我們完全進入并享受當下做事的這個狀態,拖延才會自動消失。 還有,當我們開始行動,就是戰勝拖延的第一步。每一次按時啟動任務,都為自己鼓掌。這種持續的自我激勵,會逐漸瓦解拖延的慣性。 心理學研究發現:完美主義式的自我要求,往往源于內心那個苛刻的“大法官”。這個內在聲音不斷告訴我們:“做不到就是失敗”“不完美就是無用”。于是我們選擇拖延,因為“沒做”比“沒做好”更容易接受——前者意味著還有希望,后者則直接宣告“我不行”。 我們可以嘗試一些小方法來戰勝拖延:比如,設定階段性能完成的小目標、建立能長期堅持的小微習慣、慶祝每一次的完成和進步,給自己增加自信心和力量。 最后,我們理解拖延的背后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它不是我們的敵人,我們學會理解自己的恐懼與局限。這樣我們就能用更溫柔的方式面對自己,逐步走出拖延的困境,享受更多做事的自由和快樂。 ~~~學習筆記~~~
-
以后的事以后再說 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我們的很多痛苦,來源于想掌控長遠的未來。 誰都看不到更遠的未來是什么樣,那就先不去為它煩惱,只專注于眼前能確定的時間段,先熬下去。 以后的事以后再說,等明確了未來的變化,我們再判斷下一個階段往哪里去。 從這個角度來說,“等待”“熬下去”“做準備”,都是一種積極的計劃。我們只要加一個限定語:“在現階段”。而不是永遠如此,也不可能永遠如此。 這種思考方式可以帶來另一種掌控感。先承認長期的不確定,你就會少一些各種強加給自己的確定性和糾結,只要能確定現階段的時間,并做好有限的事,就足夠了。 當意識到改變不可避免,就能有助于我們增加內心的彈性。這是對自己一種確定的幫助。 彈性的意思,就是放下對過去經驗的執著。過去的理論、方法,價值觀,無論被多少經驗證明是正確的,那都只是過去式。 因為現在不再是以前了。我們需要在新的階段,學習新的東西。你越是接受改變的必然,應對的彈性就越大。 ~心理學小筆記~
-
愛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能長期穩定維持下去的關系,不是靠強烈的愛、大量的付出,而是靠很少的攻擊、很少的對抗、很少的強人所難、很多的接納和允許。 伴侶之愛、夫妻之愛、父母子女之愛、親朋好友之愛,大抵都如此吧! 這或許是愛的真諦之一...... ~~~《讀者》學習小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