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自傷行為是心理痛苦的外化表現,其背后既有情緒調節機制的失衡,也受家庭、社會等多重因素影響。如自傷行為常被青少年用作快速釋放負面情緒(如憤怒、悲傷、絕望)的手段。通過疼痛刺激,大腦釋放內源性阿片肽,產生短暫的鎮靜效果,形成“壓力-自傷-放松”的強化回路。此外,部分青少年因自我批評或負罪感,通過自傷實現自我懲罰。如當青少年感到麻木或與現實脫節時,自傷能通過疼痛喚醒身體感知,暫時緩解心理上的虛無感。如家庭溝通不良、情感忽視或高壓教育模式,使青少年通過自傷找到身體的控制感,傳遞“無聲呼救”。如學業競爭、同伴欺凌或社交孤立是重要誘因。女孩因對人際關系更敏感,自傷率顯著高于男孩。如網絡環境中自傷行為的“傳染效應”顯著,青少年通過模仿或尋求群體認同。應對需以理解與共情為基礎,結合專業治療、家庭支持和環境優化,幫助青少年發展健康的情緒應對策略。值得注意的是,自傷行為雖非直接指向自殺,但長期持續可能增加自殺風險,因此早期干預尤為重要。家長與社會需摒棄污名化思維,將自傷視為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契機,而非單純的行為問題。
0 2
-
當你真的用一種極致的方式表達出你的憤怒時,你會發現那個時候的自己其實特別的舒服。 但是你要用負責任的方式來表達,比如說,你可以跟你的老公或是你的親人說,當我在房間里面又哭又叫又摔東西的時候。 你不用進來,我不要你來安慰我,因為我只是需要一個自己的空間去發泄一下而已。 如果發泄完了,你要看到自己有罪惡感的話,你必須承認并且擁有那份罪惡感,而不要說哎呀,我其實是很文雅很溫柔的,你看我都在靈性成長,我是不可以罵臟話,發脾氣的,不要這樣對待自己吧。 真的,當你負責任地帶著愛,不去批判,允許你的憤怒表達出來,發泄出來,其實你會覺得內心非常的輕松,特別的舒服。 平常我們會有各種不同的策略來逃避壓抑的情緒和不良的感受,而在生活當中,其實是有一個觀察者在隨時觀察我們的喜怒哀樂的。 只是呢,我們常常把它忽略了。 在這里我教給大家一個很實用的方法,就是找一個對象去坦誠去告誡。 生活中最好告誡的對象呢,就是一些動植物啊,藍天啊,白云啊。 比如說你看見一朵白云飄過的時候,就可以說,哎呀,云彩啊,你知道嗎? 剛才我看到那個女人跟我老公說話,我覺得特別的吃足,很憤怒。 云兒啊,我現在告訴你,我承認我自己是一個嫉妒的人,其實你甚至都不用去接受自己是一個嫉妒的人。 你只要看見就好了,因為嫉妒是在潛意識底下運行的,你只要把它帶到表意室就可以了。 所以當你感受到不好的情緒時,你要去找到一個對象,比如說一棵樹,一朵花,一個小動物,或是你信仰的神,去向他們告誡,坦白承認甚至你可以擁有你的情緒。
-
每一件讓我們憤怒的事情,其實都有歷史的淵源,都是我們內在的舊傷被勾動了。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處理好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在心里面真誠地對父母說,謝謝你,對不起,請原諒我愛你。 把所有生命的責任扛在自己身上,用最大的愛和包容去對待自己的父母,你就會發現你的福報會增加很多哦。 我覺得其實沒有人會從心底里真正的恨自己父母的,在潛意識里面,每個人都非常愛自己的父母親,這是我們的本性。 你不能否認這一點。 如果你說你恨自己的父母或是不喜歡自己的父母,那是因為你受的傷太多了,徹底的失望了,所以你感覺不到自己愛他們。
-
我們每個人的內在其實都有好幾種聲音,我們可以把它們大致歸類為三種,就是內在父母,內在小孩以及內在成人。 我們要做的是去培養聆聽內在成人的聲音。 作為一個成年人,如果有孩子向你哭訴,或者朋友向你訴苦,其實你都知道應該如何安慰對方,但是你卻無法安慰自己。 這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讓自己內在成人的聲音對我們說話,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個內在成人的聲音調大。 把它的音量放大,在必要時讓它來出來為你說話。
-
????【智慧??心語】???? ????全球幸福學之父泰勒·本·沙哈爾教授:幸福取決于有意識的思維方式。 ????沙哈爾教授給出了幾條秘訣 1??自我悅納。很多人認為幸福就是一直快樂開心下去,沒有任何的煩惱和負面的情緒。實際上有痛苦的情緒是正常。允許自己成為一名普通的人。不接受痛苦的情緒,我們會更痛苦。老子說:順其自然。什么是自然?自然就是會有快樂的情緒,也會有痛苦的情緒。 2??培養和諧關系。哈佛心理學家丹·吉爾伯特說:社會關系是一個關鍵預測幸福的因素,它比錢更重要。幸福的人擁有廣泛的社交關系網,并和這些人保持良好的關系。那要怎樣培養和諧的關系呢? 沙哈爾提出了三點自己的見解:付出努力;努力讓對方了解而不是被認可;欣賞積極面。 3??感恩生活。關于感恩,沙哈爾說他最喜歡的一個英文單詞就是“確認””,因為它有兩個意思:第一個就是感謝,第二個是增多升值。沙哈爾說,當我們感謝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時,美好的事物就是會增多。 4??通過提問提升自己。你提的問題創造了你的現實,因為每個問題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個假設,你所提的問題代表你所關注的焦點。 5??簡單生活。避免同時處理多個任務,時間充裕固定,有時間與家人朋友相處。 6??身心合一。包括運動、冥想和呼吸。 7??慷慨。現在,你的錢包里可能沒有太多錢,你也沒有太多時間。但這并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給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兩個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8??學會失敗。成功沒有捷徑,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于行動,也會經常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本·沙哈爾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
-
我們都知道批評是從來改變不了任何事情的。 如果我們拒絕評判自己,如實的接受現在這樣的我,那每個人都可以改變的。 當你批評自己你就沒有辦法往正向去改變。 當你認可自己你的變化就會是正面的。 這個其實我們都做過好多實驗了,有些人是拿米飯嘛,像米飯這種你想覺得好像它沒有生命的東西。 其實它也是一種能量,而且它會因為接收到不同的能量而有不同的變化。 大家也可以試試看。
-
孩子逐漸長大,父母開始在給予和獲得的關系上設定邊界,使得孩子可以慢慢學習離開家,過獨立的生活。做一個好父母意味著,有時必須讓孩子失望,拒絕孩子的要求;允許孩子去有負面的經歷,去失敗,從而學習。
-
什么是理想的家庭結構?其實并沒有。家庭存在各種不同的形式,它們反應了文化偏好和獨特的需要。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很多夫妻即使不常見面,也過得很幸福。這些關系的穩定性與其說取決于某種抽象的準則,倒不如說取決于兩位伴侶是否更適應疏遠狀態。 盡管沒有一個最優結構的標準,但健康家庭通常具有三個結構特征:清晰的界限、等級結構和靈活性。 —《消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和失控的孩子》
-
一切心理問題,都是關系問題, ?當你破壞了你和孩子之間的關系, ?你的教育,就已經失敗了……
-
一個過分追求完美的母親,會把孩子的不完美看成是自己的不完美,這會使他產生前所未有的挫敗感。 這種挫敗感可以直接導致他改變對于孩子的態度,加強他對孩子的控制,以便使孩子更加接近他所要求的完美標準。 對于某些女性來說,溺愛孩子是她們拒絕成長的重要方式。 他們替孩子生活,為孩子操辦一切,與孩子在心理上合二為一。 在愛的名義下,他們這樣做可以滿足他們用其他方式不可能得到滿足的需求,但這樣做可能留下無窮的后患,并且傷害到幾個人。 父母對孩子的方式和態度造就了孩子的性格。
-
如果有人說:“你的父親是個酒鬼。”那么出于對父親的忠誠,孩子就會變得和父親一樣。這就是外界對孩子靈魂的影響效應。孩子會變得和父親一樣。孩子說:“我想要像你一樣。”然后父親會慈愛的看著孩子說:“你也可以去做一些和我有所不同的事物。”這樣可以釋放孩子,讓孩子可以超脫父母范圍去發展。 一伯特·海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