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些直指問題的真話,或許刺耳,卻能讓我們看清自己的盲區;那些毫不留情的批評,或許扎心,卻能成為修正方向的標尺。真正的智者,不會因言語的尖銳而抵觸,而是從中汲取成長的養分。畢竟,比起悅耳的奉承,逆耳的忠言才是照亮前路的光。
0 2
-
其實啊,偶爾搞砸也沒關系,有人不喜歡你也正常,累了就癱著更是天經地義。
-
心里的弦松一松,日子反而能走得更穩些。
-
有時候覺得累,不是因為事情太多,而是心里裝了太多“應該”——應該做好,應該被喜歡,應該無懈可擊。
-
不勉強自己答應不情愿的事,就不用花時間糾結、焦慮,也不用硬撐著完成,能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真正想做、該做的事上~
-
拒絕不是“冷漠”,而是在照顧自己的前提下,更清醒地對待他人和生活~
-
那我們該怎么辦呢? 首先不是急著行動,而是先溫柔地承認:我其實是在保護自己。 保護對自己的期望、夢想,也是在逃避現實可能帶來的落差。 然后輕輕問問自己:我是在等待一個完美的時機,還是在害怕現實不如幻想? 我愿不愿意哪怕冒一點點風險,讓自己靠近一個真實的結果? 成長,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決定,而是一次次愿意走出幻想、接近現實的練習。 都比繼續困在“我以后一定能”的想象里,更靠近真實的自己。
-
其實這種狀態,在心理學里有個名字,叫“潛能幻想”。心理學家菲利普斯說,我們寧可活在“我本來可以”的幻想里,也不愿面對“我試過了但沒做到”的現實。 因為在幻想里,我們始終是那個“有可能”的人,是那個“我可以但還沒做”的人。 那種可能性,聽起來就很令人安心。 不去嘗試,反而是一種心理上的保護機制。它保護了我們對自我的理想化認知, 避免失敗后那種“原來我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的沖擊。 尤其是當這件事和我們的身份認同、價值感綁定太緊時, 失敗不僅是結果的挫敗,更像是對自我價值的否定。 但你也許會發現,這份保護,久而久之也可能變成一種困住。 我們越是不做,越把“我其實可以”的幻想供在心里。 時間一長,它不僅沒有鼓勵我們行動,反而讓我們更難踏出第一步。 就像有人把一雙心愛的鞋子收藏在柜子里,總想著有一天會穿著它走很遠的路。但那一天始終沒來。 鞋子永遠是新的,但也永遠走不出屬于它的腳印。
-
為什么你總是“想做卻不做”? 你知道嗎?有時候我們遲遲不開始一件事,并不是因為懶,也不是因為不想,而是因為—— “沒做”本身,保留了一種我其實可以的感覺。
-
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而覺醒期的早晚決定個人的命運。
-
??很多人聽到父母要改變,就覺得是要犧牲自己,百依百順,啥都順著孩子。 其實不是。 父母的改變,核心是先把自己活明白,活健康,活柔軟。 一個情緒穩定、有界限感、能同理孩子又有底線的父母,才有能力帶出一個心理健康、愿意溝通、懂得自律的孩子。 如果父母自己焦慮、憤怒、壓抑、隨時爆炸,又怎么給孩子安全感? 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根源是父母自己都沒學會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