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人自有天相。” 是的,不管遭遇了什么,只要內心有光,那就會得到老天的厚愛。 正如稻盛和夫說過的:“上天絕不會給我們一個四平八穩的人生,而是讓我們在考驗中度過人生?!? 無法一帆風順的人生,只是看起來很糟糕,等你挺過去,就會感激所有的不順。 反而是那些一直很順的人,他們被父母關照,生活在溫室的花盆里,反而沒有辦法過好后半生。 只要時刻記住,但凡發生的,都是老天來幫忙的;換一種思維,就通透了。 進入低谷,是老天給你轉機。 偶爾生病,是老天給你健康。 遇到小人,是老天教你社交。 生活孤獨,是老天逼你獨立。 人生沒有彩排,也沒有絕對的穩定。 真正安穩的生活,就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是一種自在的境界。 所以,無論你遭遇了什么,那都是你應該遭遇的,不必躲閃,迎上去就好了。 普通人會抱怨“為什么倒霉的事情,我都遇到了”。 智慧的人會變通,“這件事,為什么會這樣,有什么啟發”。 所有的事情,一旦找到了答案,變成了力量,那就一點都不害怕了。 努力前行吧,剩下的交給老天。
0 3
-
支撐一個人逆境翻盤的,不只是腦袋里的才智,更是一種內心的彈性和韌性——這個叫心力。 可以在低谷時不自暴自棄,在對手兇狠時不慌亂出招,把復雜的狀況一一拆解,直到機會出現。 情緒穩定,是逆轉命運的“護身符” 能不能逆風翻盤,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有沒有能力穩住自己的情緒。不沉溺于恐慌,不迷失于憤怒,不讓焦躁主導自己的判斷。 一切都可以慢下來,先讓情緒穩定,才能用理性頭腦找到最優的解決方案。 如何鍛造自己的心力? 第一步要學會“接納”。承認自己的情緒是正常的,無需壓抑,也不必逃避。 第二步,養成反思而不是自責的習慣。不是簡簡單單地問“為什么這么倒霉”,而是清楚地分析“我哪里還能改進”。 第三步,要訓練耐挫力,不因為一次失敗就徹底否定自己,把每次跌倒都視為成長的一部分。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建立“自我鼓勵”的機制。 一些人失落了,就四處尋求別人的安慰,其實,最有效的復原力來自內部。 學習關注當下的小收獲,給自己點贊,也會讓心力逐漸變強。 把心力練出來,懂得自我療愈,把情緒管理好,感情才有長期走下去的可能。 哪怕前方滿是荊棘,只要能穩住情緒,擁有獨立且強大的內心,每天都能在看似平淡的日子里逆轉命運。 未來的你,也許會感謝今天穩住情緒的自己。
-
你的念頭,正在消耗你的氣血!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 在中醫看來,人生許多身心的苦楚,根源往往不在肉體,而在于我們內在的“神”,也就是精神、情志和心念。 若只調理身體,不養心神,如同除草不除根,問題終將反復。 我們必須深入到“精氣神”的層面,從根源上化解,才能真正離苦得樂。 何為“精氣神”?它是你生命的能量場。 中醫認為,構成并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是“精、氣、神”。這并非虛幻的概念,而是一種真實的生命能量。 精,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好比身體的燃料。 氣,是生命的能量,推動一切生理與心理活動。 神,是精神、意志、知覺等一切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是氣機運行的“總司令”。 你觀察生活就會發現:有的人精神飽滿,笑容溫暖,行動利落,靠近他就能感到一股積極的“氣場”,讓人如沐春風,這正是他“精氣神”充足,且運行和諧的表現。 反之,一個人若長期情緒低落、抱怨消極,他的氣機必然是郁滯的,這種“濁氣”也會影響身邊人,感到莫名的壓抑,這好比一間潮濕陰暗的房子,走進去就會感到不適。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你的“神”決定你的健康。 人體的氣機也有正邪之分。滋養我們,讓我們積極、陽光、健康的是“正氣”;消耗我們,導致疾病、抑郁、衰弱的則是“邪氣”或“病氣”。 《黃帝內經》講:“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當我們的心神處在寧靜、祥和、專注的狀態時,身體的氣血就會順暢運行,正氣充盈,外邪自然難以入侵。 如果內心長期被憤怒、思慮、悲傷、恐懼、驚嚇所困擾,就會直接擾亂氣機,損傷臟腑。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許多身體的病痛,追根溯源,都始于情緒的失衡。
-
如何實踐“放下”的智慧?三個具體的心念轉變: 第一,放下控制的幻覺。 我們總想控制孩子的成長路徑、伴侶的行為習慣、工作的每個細節。但《道德經》“無為而治”的智慧提醒我們:做好分內之事,然后尊重事物本身的規律。 第二,放下對結果的執著。 中國傳統教育中“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觀念,讓許多人活在恐懼中。然而,真正智慧的人懂得“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第三,放下對他人的期待。 最消耗能量的,莫過于“你應該懂我”的執念。心理成熟的重要標志,就是明白“別人不是你”,沒有義務按你的劇本生活。 心平之后的世界,當我們開始學習放下,變化悄然發生。 “心平”不是消極避世,而是更積極地面對生活——以一種更智慧、更從容的方式。 嘗試今天就開始:當遇到堵車時,不焦躁,而是享受片刻寧靜;當孩子不按預期行事時,不立刻發火,而是試著理解;當工作出錯時,不一味自責,而是尋找解決方法。 你最后一次真正感到內心平靜,是什么時候? 或許,就在此刻,我們可以一起開始這個旅程——學習放下,學習心平,學習在紛擾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寧靜之地。 因為,真正能治愈三千疾病的,從來不是遠方的神藥,而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的平和與寧靜。
-
人生四悟 第一悟透,聚散不由人,得失天注定,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第二悟透:煩惱天天有,不撿自然無。真正的強大不是對抗,而是放下。 第三悟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世上沒有絕對的好事與壞事,不要因一時得失,而擾亂心智。 第四悟透:人生是一個體驗的過程,平安健康才是唯一。最終會發現,人生最美的風景,是內心的從容與淡定。 有人說,人生是一個活著的過程,見證生命當中的一路點點滴滴,不如說生命是一場修行,是一次悟透的過程。 從出生,每一個孩子都是純潔無瑕,天真無邪,內心都是非常簡單的,日漸長大成人,他的內心逐漸不再單純,有一套屬于自己的認知。 你現在所有的認知,都是來自生活教會你的,生活是人生最好的老師,你一路上的經歷,一路所見所聞,就會形成你的認知。 人到了一定年齡,你終將會明白,世事無常,人生難料,聚散不由人,有些事情努力過后,總是無法得到。 你也會明白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有些的東西得失隨緣,太執念,心痛。不如一切隨緣,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以前我總以為,凡事都要強硬一點,人才能活得更好。 卻不知,一個人真正的成熟,就是凡事不對抗。 不對抗非議,南懷瑾先生曾說:“人生在世,被人批評沒有什么不得了。如果對別人的談論過分認真,那一天也活不下去?!?不辨是非,方能得大自在。 不對抗孤獨,反觀那些內心真正強大的人,從不對抗孤獨,反而能從獨處中實現生命的圓融。獨處亦有清歡事,未必人生盡相知。 不對抗挫折,“我會允許一切自然發生,并將之視為生命的風景?!? 不對抗命運,真正的強大不是對抗,而是允許和接受。 遭遇挫折、中傷時,你我若以一己之力對抗,只會受到加倍的傷害; 任由萬事自然穿過生命,不對抗、不硬剛,以開放的心態迎接一切經歷。 那么所有糟糕的人和事,都將成為我們人生路上獨一無二的成長契機,讓我們更加強大,也更有智慧。 無論身處什么樣的境遇,愿我們都能學會不對抗,允許一切發生,做一個柔軟且強大的人。
-
人一定要跟認知高的人來往,向層次高的圈子靠攏。 他們待人接物的方式,思考問題的邏輯,都會在無形中撬動你的命運。而判斷一個人的認知水平在不在你之上,就看以下幾點。 1、遇事不是先反駁,而是先理解; “認知水平的高低,取決于對不同觀點的兼容程度?!? 遇見三觀不合的人,別妄加反駁;碰到看不慣的事,也別著急議論。 允許別人跟自己不同,多去看看不一樣的人,聽聽不一樣的聲音,洞見世界的另一面。 2、決策不是先行動,而是先思考; 擁有高認知的人,一定會在做決策前充分思考,妥善安排。 你只有做足準備,想好計劃,才能穩扎穩打地走好生命中的每一步。 3、表達不是先說教,而是先傾聽; 最高級的表達方式,永遠是八分聽,二分說。 傾聽別人的想法,也是在更新自己的認識;尊重別人的立場,亦是在打開自己的心胸。 4、見聞不是先評判,而是先了解; 萬事沒有絕對,任何人和事都有其多面性,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面對超出認知的事,多了解,多思考,打破自身邊界,接納一切可能。 瑞·達利歐在《原則》中說:“自我意識和思維開放的程度,是決定你認知層次和能走多遠的兩個最重要因素?!? 所謂的高認知,其實就是寬廣的胸懷,全面的思維和從容的心態。 不被既定的框架禁錮,不受狹隘的視角束縛,始終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 而想要提升認知水平,我們首先就得意識到,自己對世界一無所知。 要向外探求,了解萬事萬物的本質;更要向內思索,打破心中無形的壁壘。 終有一天,你會在不斷精進中,超越大多數人的認知水平,實現人生層次的躍遷。
-
我們每天亂糟糟的念頭都是哪來的?即使不看不聽也還是會有各種念頭。 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觸及了心理學、神經科學甚至哲學的交叉領域。要理解念頭為何“不可控”,我們首先要理解它的“來源”。 第一部分:念頭的來源一個多元的“發電站”。 念頭并非來自單一源頭,而是多個大腦系統和過程復雜互動的產物。您可以將它想象成一個多元的“發電站”。 第二部分:念頭為何“不可控”?—— 我們不是念頭的主人,而是河流的觀察者。 理解了念頭的多元來源,尤其是它主要源自“無意識”這個事實,就很容易理解它為何不可控了。 念頭的本質是能量和信息的流動:念頭是大腦神經網絡活動的自然產物,是一種能量和信息的瞬間流動。它本身沒有實體,來無影去無蹤。試圖去控制一團能量或一段信息流,本身就是一種誤解。 第三部分:靜觀/正念的智慧——從“控制”到“覺察” 正是因為認識到念頭的不可控,靜觀/正念練習才顯得如此有價值。它的目標不是消除或控制念頭,而是改變我們與念頭之間的關系。 擁有選擇回應方式的自由:當我們不盲目地被念頭牽著走時,我們就獲得了回應的自由。我們可以選擇:“這個念頭有幫助嗎?我需要相信它嗎?還是我可以簡單地讓它離開?” 總結來說:念頭的來源是大腦無意識、自動化加工的復雜產物,其速度和自動化特性決定了它本質上的“不可控”。我們無法停止波浪,但我們可以學會沖浪。靜觀練習正是教會我們“沖浪”的藝術——在念頭的浪潮中保持平衡與平靜,從而獲得內在的自由。
-
弘一法師說:“當你看見花,你就在花之外;當你看見情緒,你就在情緒之外;當你看見自己,你就是旁觀者。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人生三見,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見天地不難,見眾生也很容易,唯獨見自己需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 見天地,天地是什么?是規律,是陰晴圓缺,生老病死,見了天地之后,才知道偉大與渺小,所以謙卑。 見眾生,眾生是什么?是人性,是妖魔鬼怪,是名利權勢,見了眾生之后,明白了眾生萬相,所以寬容。 見自己,自己是什么?是一團欲望,是七情六欲,貪嗔癡念,見了自己以后,明白了自我和真我,所以豁達。 情緒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讓我們感受了不同的喜怒哀樂,誰都會有情緒,但是真正看見情緒的人不多,看見情緒,你才能主宰情緒。 好的情緒,帶給你快樂和力量;壞的情緒,帶給你焦躁和痛苦??刂魄榫w,才能掌控你的人生,不要讓人生毀在你的情緒里。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生很多時候我們看不見真實的自己。當你輝煌的時候,你看不到曾經努力的自己,早已飄飄然了;當你落魄的時候,你看不到不言棄不言敗的時候,早已一蹶不振了。 先看見自己,才能成就自己。做自己的旁觀者,看萬物亦是看自己,天地萬物都是你的影子,人的人生就是你意識的投射。 人生不過就是三萬多天,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既般若生,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能量場,心靈、思想、情感都會發出各自的能量波動。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過:“一切能量源于心靈。”我們內在的狀態,直接影響著生命的外在表現。那么,如何讓自己的生命能量源源不斷呢?接下來,分享五個聚集能量的法則,讓你掌握健康幸福之源。 能量,簡單而言,是一種潛藏在生命深處的驅動力?!靶脑谀睦?,能量就流向哪里?!泵恳粋€念頭、每一段情緒,都會在能量的磁場中產生回響。 法則一:鎖定好你的焦點,專注之處,能量流轉;焦點之處,命運改變。 法則二:對于負能量不要抵制,只能轉化,痛苦是生命的另一種成長。 法則三:管理好語言、視聽與生活環境,讓生活成為正能量的場域,能量將自然而然地流入你的生命中。 法則四:分享帶來更多美好能量,分享如同陽光,照亮別人,也溫暖自己。分享之心,能量倍增。 法則五:愛與感恩創造世間最大的正能量,愛如泉,感恩如雨,滋潤心田,生命因此美麗。 心中若有光明,生活便無處不明亮。讓我們帶著這份信念,在人生的旅程中,時刻匯聚、儲蓄、釋放能量,用內在的力量點燃生命之光,照亮自己,也溫暖他人。
-
正念越強,好運越多,何為正念? 《此刻是一枝花》中曾這樣闡釋:“正念是赤足踩在濕土上的覺知,是讓呼吸成為錨點,不評判此刻的風是否吹亂了發,只與當下的每一個瞬間坦誠相擁?!? 現實中許多人活得像不停旋轉的陀螺,明明身體在休息,大腦卻在無數個未完成的計劃、未說出口的話語、未預知的風險中來回奔忙。這種精神上的 “雜耕”,讓生命的田地長滿焦慮的雜草。 心理學教授凱利?麥格尼格爾將生活狀態分為兩種: 被動式生存:如同被潮水推著走,刷短視頻時的即時快感、沉迷游戲時的短暫逃避,都是用碎片化的刺激填補內心的空洞; 主動式生長:像園丁照料花木般專注,閱讀時與智者的思想對話、運動時與身體的深度聯結、冥想時與呼吸的溫柔共處,都是在為心靈施肥澆水。 當我們學會在工作時全神貫注,在休憩時全然放松,便如同在生命中架起一座平衡的橋梁。 這種張弛有度的狀態,會讓每一份努力都自帶回聲 —— 當你專注完成一個項目后,那份踏實的成就感會化作下一次前進的動力,形成正向循環。 很喜歡《正念禪修》里的比喻:“思想是種子,正念是篩子。當我們篩去抱怨、恐懼、浮躁的雜質,留下的種子才能在當下的土壤里生根發芽?!备N正念的人,終將在歲月里收獲一片豐饒的心境。 正念與信念交織成脊梁,讓我們在風雨中依然能挺直腰桿前行。 作家劉墉曾寫道:“命是失敗者的借口,運是成功者的謙辭。真正的命運,是信念在時間里開出的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