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女孩,從小被規訓要乖巧懂事,善解人意,慢慢的,她活成了他人眼中期待的樣子:她溫柔體貼,處處為別人著想,為人處世都很得體。她在生活中帶著人格面具,察言觀色,對外展現的全是“好”的一面,那么“壞”的一面去哪了?她的需求、她的愿望、她的負面情緒都到哪里去了呢?榮格說過“我們人性中被否定的部分,構成我們內心的陰影。陰影中包含著我們拒絕、否定、排斥的部分,而陰影一旦形成,就會無意識的投射在其他人身上,來維持自我的道德感和優越感。” 所以,很容易形成一個虛假的自我, 虛假的外在只是一種討好,討好就是我不夠好,而真實的內在卻是自命清高的,我本來就很好。這樣的女孩長大后也很容易找一個壞男人作為自己的伴侶。適度的表達真實的自己,可能才是一種健康的成長方式。
0 5
-
一個人的改變主要在于認知和思維習慣的改變。
-
幾十年如一日的安一種模式思維,那可能就是你認命了。如果你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可能你的好運就要來了
-
把情緒開關掌控在自己手里,不要交給別人
-
自卑和自大是一個人的不可分割的兩面,就像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一樣。一個人在一些方面或一些人面前有自卑的表現,他在另一些方面或人面前就可能是自大的表現。可能表現出來的幾率不一樣
-
有青春期孩子的家,總是有精彩的呈現。 有矛盾有斗爭有力量,幾多歡喜幾多愁。
-
嬰兒會通過媽媽來調節情緒,來進行自我的調整,如果媽媽的回應是積極的,嬰兒就感覺自己是好的,如果媽媽的回應是負向的,就感覺自己是不好的。如果媽媽對嬰兒一直沒有回應,嬰兒就會關閉向外界的求助與交流,長大后TA的社會化系統可能就會出現問題。
-
很多人自己受到的創傷會不自覺的傳給自己的下一代。者可能讓人很難相信,自己已經受到創傷了,肯定應該是拒絕這樣的事情再發生在自己的子女身上,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再經歷自己的創傷才對。意識層面是如大家想象的那樣,關鍵是自己無法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傷害,創傷的代際傳承不是把自己從父母那里受到的創傷原樣復制到孩子身上的,是有所變化的,但模式沒有改變。
-
有時一個人不是不想改變,而是不知道從哪里做起,或是自己沒有改變的力量。一個人的成長,不但有成長的愿望,還要有成長的力量和方法。
-
很多孩子生病是因為家庭的原因,但那個原因都不是父母有意為之,而是從他們自己的原生家庭帶來的動力
-
我們有時會期待每個孩子都成為棟梁,但他們就像植物一樣,各有不同。有的很快就能開花結果;有的怎么施肥、澆水都不開花,因為它是一棵參天大樹;有的可能看起來并不漂亮,但生命力特別頑強、特別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