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追蛇定律(面對傷害你的人時,不要報復,不要仇恨,只需要記住追蛇定律) 面對傷害,我們會感到憤怒、委屈,甚至想要報復。 但報復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最好的辦法就是,面對傷害,與其窮追不舍,不如及時止損。 這在心理學上這叫做:追蛇定律。 01?什么是追蛇定律 如果一個人被毒蛇咬了,不是先去處理傷口,而是憤怒地拿著棒子去追打那條蛇,想要報仇雪恨,結果可能因耽誤了治療時間而毒發身亡。 在人際關系中,追蛇定律體現為當我們受到他人傷害后,難以釋懷,陷入一種不斷追擊傷害源頭的心理狀態。 02?追蛇定律的危害 2.1 自我內耗嚴重 持續沉浸在被傷害的情緒中,反復回想那些不愉快的經歷,會使憤怒、委屈、不甘等負面情緒愈發強烈。 這些負面情緒會不斷消耗我們的心理能量,讓我們陷入自我內耗的深淵。 2.2 關系徹底破裂 一旦陷入追蛇定律,我們往往會將大量精力耗費在對傷害自己的人的追究上,不斷指責、爭吵,試圖讓對方認識到錯誤。 可這種做法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讓矛盾進一步激化。 2.3 錯失關系修復機會 當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報復和仇恨上時,就會忽略關系修復的可能性。 每段人際關系都有其珍貴之處,即使受到傷害,也并非毫無挽回的余地。 但追蛇定律會蒙蔽我們的雙眼,讓我們錯失與他人和解、重建關系的機會。 03?追蛇效應給我們哪些啟發 3.1 過于內耗時,及時止損 當在人際關系中受到傷害時,要立刻意識到止損的重要性,將注意力從傷害源頭轉移到修復關系上。 3.2 消除負面情緒后,主動溝通 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避免被負面情緒左右。 當察覺到自己陷入憤怒、怨恨等情緒時,嘗試通過深呼吸、散步等方式讓自己冷靜下來。 只有在情緒穩定、理性的狀態下,才能更好地與他人溝通。 3.3 學會處理傷害和沖突 把每一次在人際關系中受到的傷害都當作成長的契機。 反思自己在這段關系中的行為和決策,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升自己與人相處的智慧。 04總結 在人際關系中,傷害在所難免,但追蛇定律提醒我們: 不要讓報復和仇恨成為我們的枷鎖。 通過正確認識追蛇定律,深刻理解它在人際關系中的危害,并從中獲取有益的啟發,我們能夠在面對傷害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正確的選擇。 你的人生價值,不取決于別人如何對待你,而取決于你如何對待自己。
0 0
-
人際關系的本質,是一場微妙的權力博弈。有人自帶不可侵犯的氣場,有人卻總被當作軟柿子拿捏。 人與人的試探,始于你能否守住自己的邊界。你的退讓尺度,往往決定了別人拿捏你的力度。
-
傷口結痂時會癢,成長也是, 那些讓你坐立不安的情緒, 不過是心靈在伸展筋骨。 今天做不到的,明天未必做不到, 給時間一點時間, 它擅長把問號拉成驚嘆號。 我們爭不過歲月,也跑不過時間, 唯有以自己喜歡的方式, 過好每個日出日落。 生活最好的狀態, 就是人靜,物簡,心安。
-
困住你一生的,從來不是世界或別人,而是你不肯放下執念,與過去和解…
-
不要允許任何人把自己逼瘋 極端傷害,真的會把一個人逼瘋。那是一種情緒的極限崩塌,放棄一切,捧出真心,付出了所有,換來的是肆無忌憚的踩踏,甚至傷及父母。歇斯底里地哭,瘋了一般地吼,落幕之后沒有一絲力氣的絕望。最極致的傷害,往往是自己給別人遞的刀。 不要愛任何人,超過愛自己,不要付出太多,到了不能承受辜負的地步,不要給任何人極端傷害自己的可能。愛過,不悔,但盡量不要自傷、自毀地去愛。愛到沒有退路,得到的可能不是被珍惜,而是被拿捏,被輕視。 把最柔軟的地方,毫無保留地敞開,招來的可能不是愛,是惡。不要讓自己的人生不值得,人,想要自己的人生值得,就要拿出被討厭的勇氣,心無旁騖地做自己。你,很值得,人間,才值得。
-
成年人最通透的活法:讓耳朵學會過濾,讓眼睛懂得選擇
-
情緒感染:你總是聽誰吐苦水,你的能量就分享給了誰,你的磁場就和誰混合了
-
去經歷,去接納,去感受,生命不會安排你闖不過去的關,你之所以一直沒過關,是因為抗拒
-
長久的關系,都是以心換心 誰都不是木頭,人心都是肉長的,是會傷,會疼的。不要覺得傷害了別人,也沒什么。傷害,是有痕跡的,是會不斷積累的,一旦到了一定程度,心會寒,情會斷。傷害別人,本質上,是自身惡的積聚,福氣的潰散。 最長久的關系,永遠是真心換真心。沒有人會允許自己長期被傷害,疼得狠了,就會放下。那些被傷害的瞬間,那些應急反應,甚至會永遠留在肌肉里,形成生理性厭惡。理智上,想要放過,身體卻阻止自己,接近那些傷害自己的人。 任何關系,都是雙向的,你怎么對別人,別人就怎么對你。傷害別人之前,就要想好承擔后果。人活一生,不要怕付出真心,永遠不要用別人的薄情,來懲罰自己的深情。我們溫暖而美好,不為任何人,只為自己內心的那一片澄澈。
-
不要讓任何人零成本接近你
-
人際博弈里沒有永遠的贏家,只有清醒的選擇者。遇到惡意時,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這惡意會傷害我的核心利益嗎?(決定是否必須反擊) 2、對方的格局值得我浪費時間嗎?(決定是否需要避開) 3、有沒有可能把危機變成轉機?(決定是否逆向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