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來訪者想要解決的問題是原生家庭的創傷。在催眠情境中,她來到了小時候那些悲慘的經歷當中,對傷害他的家人進行了控訴和和解之后,連接到了家人的愛和力量,之后又來到安全處所,在大悲咒的洗滌中,把所有的能量資源都匯集在自己的心靈之處,從而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內心無窮的力量,胸口以及喉嚨的堵悶癥狀隨之消失。
0 1
-
催眠案例分享 今天上午來訪者因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出現心煩意亂、失眠癥狀,已連續三天未睡好覺,同時伴隨心里針刺感、沙子打磨般的不適感及頭頂沉重壓迫感。催眠過程中,來訪者快速入睡并露出笑容,醒來后神清氣爽,此前的心理不適感與頭頂壓迫感均完全消失,內心積壓的壓力得以釋放。
-
失戀中學生小A催眠咨詢療愈案例概要 16歲高二女生小A在初冬失戀后,陷入情緒低落與自我否定,不僅出現失眠、回避社交的情況,學業也下滑了20名,經推薦前來尋求催眠咨詢。 咨詢中,咨詢師先通過共情傾聽建立信任,消除小A對催眠的顧慮,再以初冬溫暖場景為暗示,引導她進入催眠狀態,隨后幫助小A將悲傷、委屈等壓抑的負面情緒具象化,鼓勵她盡情傾訴以宣泄情感,同時通過積極暗示進行認知重構,讓她明白“分手不等于否定自我價值”…… 最終在喚醒時強化積極認知,小A醒來后面露微笑、心情放松,不僅情緒逐漸平復、重拾自信心。 連續咨詢一段時間后,A徹底放下了情感困擾,學業成績排名得到回升。 (圖片中小A正接受催眠)
-
(本文為真實個案改編,已獲得來訪者授權,僅用于心理療愈分享) 基本情況 來訪者呂女士性格內向、老實,不善于表達自身情緒。過往在婆家生活期間,常因家庭瑣事產生壓抑、委屈、憤怒等負面情緒,但因擔憂破壞家庭關系,始終選擇隱忍壓抑,未進行有效釋放與表達。 核心表現 情緒長期壓抑階段,呂女士頻繁在夢中出現與婆家相關人員聲色俱厲、滔滔不絕爭吵的場景,夢中的自己展現出與現實中截然不同的“強勢厲害”狀態——這一夢境實質是潛意識為其提供的唯一情緒出口,通過象征性場景宣泄現實中被壓抑的負面能量。 療愈過程與轉變 呂女士主動尋求心理咨詢幫助后,咨詢師結合其性格特點與情緒癥結,制定了針對性疏導方案: 1.?情緒梳理與共情接納:咨詢師通過傾聽與共情,引導呂女士完整回溯婆家生活中的情緒觸發事件,鼓勵她安全表達過往未說出口的委屈與憤怒,幫助其正視“壓抑情緒并非維持關系的唯一方式”,打破“表達情緒就是破壞關系”的認知誤區。 2.?催眠療法釋放深層壓力:采用漸進式催眠技術,引導呂女士進入放松的潛意識狀態,回溯家庭場景中未被釋放的情緒節點。在催眠狀態下,咨詢師協助她具象化負面情緒(如將壓抑感轉化為“沉重的石塊”),通過想象性宣泄(如“將石塊投入深海”“向空無一人的山谷傾訴”),釋放積壓多年的心理壓力;同時在催眠中植入積極暗示,強化其“我的情緒值得被尊重”“我有權利溫和表達邊界”的認知。 3.?溝通技巧與邊界建立訓練:針對呂女士不善于表達的特點,咨詢師通過角色扮演模擬婆家互動場景,教她學習“非暴力溝通”模式——清晰表達自身感受與需求,而非壓抑或指責,幫助她建立健康的人際邊界,減少情緒觸發點。 4.?日常情緒管理工具賦能:為呂女士提供正念呼吸、情緒日記、身體掃描等實用技巧,指導她在生活中及時覺察情緒苗頭,通過正向方式疏導,避免負面情緒再次堆積。 隨著咨詢的推進與后續自我練習,呂女士逐漸打開過往心結,對家庭關系的認知更加通透,面對類似場景時的負面情緒顯著減少,情緒調節的主動性與能力大幅提升。 積極結果 近三年來,呂女士幾乎不再做與婆家爭吵的夢境——這標志著其潛意識中的負面情緒已通過專業疏導得到有效釋放,無需再通過夢境進行代償性宣泄。如今的她內心趨于平和,面對家庭互動時更具底氣與從容,自我療愈與咨詢干預取得顯著成效,真正實現了情緒自由與心理成長。
-
心理咨詢案例報告 55歲的來訪者因后背、右胳膊疼痛三月余尋來,此前輾轉多家醫院、嘗試土方診治,花費數萬卻未見改善,后背僵硬如板,著實令人心疼。在家人的提議下,前來做心理咨詢。 剛一見面時我便察覺她眼底藏著未宣泄的情緒,待所有人離開后,我以老鄉的共情拉近距離,引導她敞開心扉,還輔以輕柔的催眠引導幫她放松身心。短短五六分鐘的情緒宣泄后,她紅著眼眶說“舒服多了”,僵硬的軀體也明顯舒展。 可見情緒疏導結合催眠放松,對這類軀體化癥狀有著溫暖又神奇的療愈力,也更讓我深知作為咨詢師,陪伴與疏導的重量。
-
?一個關于親子關系的案例 來訪者(父親母親)求助:兒子考上名牌大學,工作后就拉黑他們,常年不回家。媽媽當初為了陪讀,還辭了工作去外地,夫妻倆長期分居……為兒子做了這么多,他不懂兒子為啥這樣,特別痛苦,想弄清原因、修復關系。 孩子拒絕與父母交流,電話微信拉黑,常年不回家,這是為什么? 親子關系中常上演類似的戲碼:“我為你犧牲了一切,你怎么還這么不懂事?” 如果父母把養育視為“我的犧牲”,孩子便背上了沉重的愧疚。但阿德勒指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會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學習是孩子的課題,支持是父母的課題,但替孩子做決定、承擔后果,便是越界。 正如紀伯倫在《先知》中所寫:“你們的兒女,其實不是你們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這段話雖講親子,卻適用于所有親密關系——愛人、伴侶、朋友,皆是如此。 我們應該在愛中保持清醒,在親密中保有自由。 當你不再要求對方為你幸福負責,你才真正自由;當對方不再被你的情緒綁架,他才真正輕松。當你不再試圖改變對方,不再為對方的情緒買單,你才能真正看見對方本來的樣子,他才能真正活出本來的樣子。 愛,不是共生,而是共舞。兩個獨立的靈魂,在各自的節奏中相遇,彼此欣賞,彼此支持,卻不糾纏。不越界、不指責,這樣的愛才是一場輕盈的奔赴,而非沉重的負擔。
-
70歲母親被“鎖在家”?不是家暴,是老伴的嫉妒妄想癥在“作祟” 一、一個被誤解的家庭困境:從“家暴”到“生病” 李阿姨(化名)今年70多歲,最近被女兒帶著來做心理咨詢,女兒一進門就紅著眼說:“我爸總家暴我媽,還把她綁起來!” 細聊后才知道,李阿姨的老伴近一年像變了個人:只要李阿姨下樓買菜、和鄰居打招呼,老伴就認定她“跟別的男人有事兒”;后來甚至把家門反鎖,用繩子捆住李阿姨的腳腕“看管”,嘴里還念叨“怕你跑了”。李阿姨又怕又委屈,女兒也以為是父親年紀大了脾氣變差、有家暴傾向。 直到這次訪談才理清真相:老伴不是“家暴”,而是得了嫉妒妄想癥——那些毫無根據的懷疑、極端的控制行為,都是疾病讓他產生的異常反應,并非故意家暴。 后來在我的建議下,女兒帶父親去了精神科,醫生開了對癥藥物。堅持吃了一段時間后,父親不再亂懷疑,也不限制李阿姨出門,老兩口終于能像以前一樣安穩過日子了。 二、嫉妒妄想癥:不是“小心眼”,是要治的病 很多人會把這種“懷疑”當成“性格偏執”“愛吃醋”,但其實它是實打實的精神心理問題,有3個很明顯的特點,記好就能區分: 1.?想法沒依據,卻信到骨子里:患者會堅信伴侶“出軌”,哪怕對方70歲、社交簡單,哪怕拿不出任何證據——比如李阿姨只是幫鄰居遞個東西,老伴就認定是“暗號”,怎么解釋都沒用。 2.?行為跟著“妄想”走,越來越極端:為了“阻止出軌”,會做很多離譜的事:翻手機、查行蹤是小事,嚴重的會像案例里那樣鎖門、捆綁,甚至跟蹤、辱罵伴侶,把家變成“牢籠”。 3.?除了“懷疑伴侶”,其他事都正常:患者平時買菜、做飯、記事兒都沒問題,甚至對家人還很關心,但一涉及“伴侶忠誠”,就立刻變得激動、偏執——這也是最容易被誤解成“家暴”“脾氣差”的原因。
-
催眠中出現的一些表現往往是療愈發生的信號或原因,以下是一些常見情況: 1.?深度放松; 2.?腦電波變化; 3.?注意力集中; 4.?情緒釋放; 5.?內心反思增強; 6.?潛意識浮現; 7.?接受暗示; 8.?身體感知改變; 9.?心理性遺忘; 10.?想象能力發揮; 11.?認知重構; 12.?神經活動模式調節; 13.?情緒記憶調節; 14.?睡眠質量改善; 15.?自我接納增強。
-
今天給朋友做了一個金錢能量提升的催眠,接近尾聲時,他突然感覺困意來襲,想睡覺,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這是非常好的現象,完全符合催眠后身體的自然反應,說明催眠在他身上起到了深度放松和能量調整的效果。 再從生理和心理上面剖析一下原因: 通過催眠,負面情緒釋放,身心會卸下負擔,相當于讓一直“緊繃”的神經系統松了勁;而金錢能量提升的過程,潛意識在接收新信息時也會消耗一定內在能量。兩者疊加后,身體會自動進入“修復模式”,困意就是在提醒他需要通過睡眠來鞏固這種調整后的狀態,睡醒后能量感會更清晰、更穩定。
-
健康快樂指南?? 和朋友在一起的歡聲笑語,確實是身心最好的“營養劑 當你們開懷大笑時,大腦正在悄然上演一場美妙的化學反應。多巴胺作為“快樂信使”大量分泌,帶來純粹的愉悅感;同時,內啡肽作為“天然止痛藥”悄然起效,撫平壓力與焦慮。每一次默契的相視而笑,每一次暢快的交談,都是大腦在為你們的友誼點亮新的“快樂連接”——神經元通過突觸加強聯系,形成獨特的快樂記憶網絡。 從心理學角度看,這種高質量的社交互動是無可替代的身心滋養: ? 多巴胺系統被激活:期待相聚的興奮、分享趣事的快樂,都會刺激多巴胺分泌,這種神經遞質不僅帶來愉悅,更是驅動我們保持社交活躍的內在動力。 ? 壓力激素水平下降:在信任的朋友身邊,身體會減少皮質醇的分泌。那些讓我們在深夜輾轉反側的憂慮,往往在朋友的一句“我懂”中悄然消解。 ? 鏡像神經元共舞:當我們看到朋友的笑容,大腦的鏡像神經元會讓我們不自覺地嘴角上揚——快樂在神經元層面具有天然的傳染力。 而經常旅行、運動、與朋友相聚,正是將這種神經科學的益處持續放大的生活方式: ? 新奇體驗重塑大腦:旅行打破常規,新鮮環境刺激大腦分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促進神經元新生與連接,就像為大腦做了一次“活力瑜伽”。 ? 運動打造抗壓體質:規律運動不僅產生內啡肽,更會提高大腦對多巴胺的敏感性,讓你更容易從日常小事中獲得快樂,同時增強免疫細胞的活力。 ? 社交連接構建心理免疫力:深厚的友誼就像心理的“安全網”,預測個體幸福感的不是財富地位,而是高質量的社交關系。這種歸屬感能降低炎癥反應,實實在在增強身體抵抗力。 這些活動共同作用,是在重塑我們的大腦和身體——讓神經通路朝著更積極的方向發展,讓免疫系統在快樂的滋養中更強韌。 所以,下次當你和朋友開懷大笑時,請記得:你們不僅在創造回憶,更在共同編織一張神經元的快樂網絡,為彼此的身心注入最天然的免疫力。 這份美好,值得你主動安排時間,經常去體驗。
-
今天的催眠療愈又是一次奇妙的旅程。一次沒有預設主題的催眠,竟能如此深刻地觸及心靈深處,這實在令人驚嘆。 在療愈過程中,來訪者的潛意識引領我們找到了最需要被療愈的節點——那是內心深處對豐盛與愛的渴望。通過年齡回溯,我們一同回到了ta童年時期那些被忽略、被傷害的時刻。在催眠狀態下,已成年的ta溫柔地擁抱了當年那個無助的自己,用愛與理解重新撫平了舊日的創傷,轉化了那些積壓多年的負面感受。 最動人的時刻,是看到來訪者在充滿幸福與喜悅的感受中獲得新生。我們運用了錨定技術,將這份充盈美好的感受珍藏于心間。今后,每當遇到挑戰,只需輕輕拍拍胸口,這份溫暖與力量便會重新涌現,成為ta內在的源泉與支撐。 催眠結束后,來訪者眼神清澈明亮,面容煥發光彩,整個人由內而外散發著平靜與喜悅。這樣的時刻,再次印證了心靈療愈的深遠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