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沉迷刷手機和游戲學生的心理引導 一、建立溝通和理解 1. 營造信任氛圍:以開放、溫和的態度與學生交流,找一處安靜舒適之地,和他們坐下談心,如“我想聊聊你用手機和玩游戲的情況,希望你能說說想法”,耐心傾聽,不輕易評判,認可其感受,讓學生感受到被理解與信任。 2.了解沉迷原因:通過提問深入探尋根源,例如“游戲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何時最想玩手機游戲”等。可能是游戲中的成就感、社交元素,或是逃避現實壓力等因素致使其沉迷,只有明確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導。 二、引導自我認知 1. 啟發思考時間分配:讓學生記錄一周內每天使用手機和玩游戲的時長,再共同分析時間分配的合理性,提問“這么多時間花在游戲上,對學習、生活有何影響”,引導其思考長期與短期目標,如“未來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現在這樣玩游戲能幫你實現嗎”,使其明白沉迷行為與理想生活的沖突。 2.正視行為后果:與學生探討沉迷可能帶來的負面后果,包括學習成績下滑、身體健康問題(如視力下降、體質變弱)、社交能力減退等。可列舉相關案例,一起剖析其中危害,讓學生清晰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三、培養替代興趣和自律能力 1.發掘新興趣:助力學生找尋其他感興趣之事替代沉迷行為。若其對藝術稍有興趣,便帶其參加繪畫、手工活動;若潛在喜好運動,就鼓勵加入體育俱樂部或戶外活動,如“你好像對畫畫有點興趣,一起去繪畫班吧,能認識新朋友,發揮創造力”。鼓勵多嘗試,找到真正能投入且有成就感的活動,并陪伴體驗。 2. 制定計劃和規則:協助學生制定合理的時間管理計劃,規定完成作業后可有固定時長(如 30分鐘)玩游戲或刷手機,其余時間用于學習、運動等有益活動,制定詳細時間表并監督執行。同時,教導自律方法,如設定目標、建立自我獎勵與懲罰機制。若能按計劃執行一段時間,給予獎勵,如一本喜歡的書;反之,則減少一天游戲時間,以此培養自律習慣,逐步擺脫沉迷狀態。
0 2
-
明心見性,不矜不伐。心無桎梏,身無藩籬。如果歷經滄桑是一個人一輩子注定要走的路,那沉默是金就是這一路最終最好的蛻變![咖啡]
-
如果有人不喜歡你,根本無需討好,因為無論怎樣討好都沒有用。敬而遠之,減少內耗。
-
榮格說:“所有的內在沖突,最終都是在呼喚整合。” 那個被拒絕的痛,其實不是我現在的痛,而是早年未被安撫的“內在小孩”在發出聲音。 榮格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多種子人格或情結,當這些部分沒有被覺察和整合時,就會通過情緒和沖突來表達自己。那個感到被拒絕而痛苦的,正是我內在需要被關愛和理解的部分。 “每一個負面行為的背后,都有一個正向的意圖。”那個敏感的部分,其實是在保護我,只是它需要被看見、被聆聽。
-
羞恥感是我們對自己發起的猛烈攻擊,它來源于內心的創傷,并不是客觀事實。
-
人不是單一的或好或壞,每個人都是高尚與平凡、善良與邪惡的混合物。
-
高級的感情,最終形成精神和意識; 低級的感情,只能淪為脾氣和情緒。 —— 安妮寶貝《喜宴》
-
?? 跟一個可以共鳴的人表達思想與情感, 總會有一種未被滿足而有的渴望... ? 渴望一種無言的理解, 也是渴望與母親的早期關系。 ?? 這種渴望來自對不可挽回的喪失的抑郁感, 也是促成孤獨感的原因之一。
-
獨立,從不是活成別人規定的樣子,而是能扛起自己的責任,選擇職場就把工作干扎實,選擇家庭,就把日子過踏實,不是被迫,而是主動,你知道你要什么,能擔得起什么?對自己的人生自己說了算。
-
不是所有的痛苦都要立刻解決, 有些情緒,只需要被理解、被接住。
-
身體和情緒就像大樹的樹干和樹枝,是一體的。身體是樹干,情緒是樹枝,樹干影響樹枝生長,樹枝決定樹干健康。身體和情緒誰也離不開誰。 情緒在身體里產生,被身體第一個感受到,引起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疼痛等身體反應。有人經常有這些身體反應,以為身體出現了問題,一遍遍跑醫院做各種檢查,結果身體沒有問題。 很多時候,身體不舒服可能是因為有情緒。情緒在身體里產生,也在身體里累積。 不被覺察和理解情緒張力,會一直留在身體里,不會消除和散去。情緒長時間堆積在身體里,會引起身體問題、身體癥狀,甚至身體疾病。 頭腦和意識有選擇性地進行記憶,而身體和潛意識卻將真實的、屬于自己的保留下來。身體記住的,是脆弱的,柔軟的,私密的,真實的,最需要被我們好好呵護、認真對待的。 真正愛自己的表現,也許就是能夠溫柔地對待自己的情緒,珍惜地對待自己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