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友
心理咨詢超理智
2025-04-02 15:25:28
你好
我就是老是想

網友王錫瑋
0
1、艾滋病(AIDS)疫情報告情況
截至2017年3月31日,全國報告現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病人 691 098 例,報告死亡 214 849 例。現存活HIV感染者 420 866 例,AIDS病人 288 232例。
本季新發現HIV感染者/AIDS病人 32 083 例,既往HIV感染者本季轉化為AIDS病人 4073 例。本季報告死亡 5693 例中,本季死亡 3941 例,既往死亡 1752 例。本季新發現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中,HIV感染者男女之比為3.5∶1,AIDS病人男女之比為 4.2∶1;15歲以下HIV感染者150例,AIDS病人28例。
本季新發現的HIV 感染者/AIDS病人中,異性性傳播 21 812 例(68.0%);同性性傳播 8103例(25.3%);注射毒品傳播1 254例(3.9%);母嬰傳播135例(0.4%);性接觸加注射毒品傳播72例(0.2%);既往輸血及使用血制品傳播6例(0.02%);既往采血漿傳播4例(0.01%);傳播途徑不詳697例(2.2%)。
2、性病疫情情況
(1)梅毒疫情
本月全國報告梅毒46 389例,較上年同期增長2.0%。男女性別比為0.95∶1。其中報告1期梅毒6092例、2期梅毒4063例和胎傳梅毒490例,分別較上年同期下降9.5%、13.1%和18.5%;報告3期梅毒286例和隱性梅毒35 358例,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4.3%和6.8%。
(2)淋病疫情
本月全國報告淋病10 971 例,較上年同期增長26.1%,男女性別比為5.01∶1。
根據N****S,NCSTD,China CDC數據
2017年5月1日發布
2017-12-10 00:09:53
我每次都會想碰到別人的血
然后被傳染
我的意思是我會胡思亂想比如坐公交車就會想手上會無意中沾上血

網友王錫瑋
0
艾滋病恐懼癥(獲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綜合恐懼癥)簡稱恐艾癥,是1種對艾滋病的強烈恐懼,并伴隨焦慮、抑郁、強迫、疑病等多種心理癥狀和行為異常的心理障礙。患者懷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潔癖等強迫癥表現。
又稱
恐艾癥,獲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綜合恐懼癥
就診科室
精神科
常見癥狀
精神壓抑,沉默寡言,恐懼焦慮,不能自我解脫,擴散病情,固執己見等
傳染性
無
病因
艾滋病恐懼癥者大多有過高度危險的婚前或婚外性行為,而性行為的對象常是暗娼及網上認識的1些性關系混亂的女性。1方面,這些危險性行為確實會使艾滋病感染的機會大大增加;另1方面,由于這種行為是社會道德規范所不容許的,因而在內心深處他們經常受到道德的譴責和社會的壓力。
理智與欲望,道德與本能的斗爭常使他們產生矛盾感、羞恥感、負罪感,因而更容易出現艾滋病恐懼癥。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看到或了解到1些艾滋病的相關知識,但又對其1知半解,因而夸大艾滋病的傳染性,或把艾滋病可能存在的癥狀作為艾滋病的特異性癥狀,與自己的感覺11對號入座,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恐懼當中。
臨床表現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艾滋病恐懼癥患者不僅僅是由于對艾滋病的臨床表現和傳播途徑的片面性認識和錯誤理解,相當1部分人和本身的性格基礎以及其他心理障礙有密切關系,尤其和焦慮障礙關系尤為密切。艾滋病恐懼癥患者可以是有過高危行為的人;也可以是沒有過高危行為的人,恐懼完全出自自己的主觀想象和聯想。疾病的幾種表現:
1.精神壓抑,沉默寡言,恐懼焦慮,不能自我解脫
每每談及所患癥狀則痛不欲生,因而出現失眠、心悸、出冷汗、頭昏等癥狀,有的甚至認為死亡就在眼前,世界到了盡頭。
2.擴散病情
患者公開聲稱自己患有艾滋病,負罪心理嚴重,并動員家屬作有關性病檢查。
3.固執己見
雖經多家醫院檢查無艾滋病,仍多方求醫,要求治療。
4.基本癥狀
強迫癥狀、疑病癥狀、恐病癥狀、抑郁癥狀。
治療
并不是所有的艾滋病恐懼癥都可以簡單的歸到某1類,很多患者是多種表現同時存在,所以需要接受綜合的心理治療。對于艾滋病恐懼癥心理治療是必須的,但很多患者早期1般不會想到接受心理治療,很多人認為這不是心理疾病,自己的擔心是完全正常的,尤其是那些有過高危行為的人。只有到多次檢查之后,仍不能擺脫自己的擔心和痛苦之后才會想到求助于心理醫生。
1.相信科學檢測
在窗口期以后做了抗體或核酸檢測為陰性即可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不要再無謂地擔心和猜疑。
2.不要相信癥狀
很多朋友懷疑感染了艾滋病都和自身的癥狀有關,的確有小部分人在感染了艾滋病后會出現急性癥狀,出現急性癥狀的條件是感染了大量的艾滋病毒,而這種病例實際上非常少,而且艾滋病急性癥狀幾乎沒有特異性,和平時可能得的病沒什么兩樣。從醫學的角度講,癥狀并不能作為判定是否感染的標準。恐艾者幾乎人人都有這樣那樣的癥狀,但最后的血檢結果是99%以上都沒事,這足以說明癥狀并不可信。
3.嘗試轉移注意力
將精力集中在工作或學習上,多關心家里人,參加戶外運動以減輕憂慮和擔心,你會發現,很多所謂的癥狀會在不久之后不治而愈。
2017-12-10 00:26:03
有人嗎
窗口期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