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隨記:內啡肽,多巴胺與5-羥色胺的介紹 ~~~~~~~~~~~~~~~~~~ 內啡肽是體內產生鎮痛作用的荷爾蒙,是大腦下垂體產生的神經活性遞質。也可稱作一種天然鴉片,它可以通過運動,唱歌,疼痛刺激等進行分泌,也可以調節體溫,心血管與呼吸功能,它能使人產生愉悅感,心情舒暢,甚至欣快感 ——————————————————————— 因為它與多巴胺,5一HT,看起來較相似,所以可以對比一下。 ——————————————————————— 多巴胺:多巴胺雖不單單只是一種獎勵通道,但并不會直接導致情緒的興奮。如:我想吃蛋糕,多巴胺的分泌是促使我去買蛋糕。而在精神分裂中有一種假說:多巴胺假說,是因為多巴胺分泌過多,排列亂了所致。所以藥物通過拮抗多巴胺D2受體,來控制幻聽幻視。當然焦慮也可能會使前額葉,多巴胺分泌異常。 多巴胺分泌過度可使人過度亢奮,甚至沖破血管,但過少,又會引起抑郁情緒,所以多巴胺分泌應適中 5一HT:又稱血清素,它也可以通過運動獲得,如果多巴胺是產生欲望,那么5一HT,就是抑制欲望。5一HT分泌過少,也會導致抑郁情緒。所以現在很多抗抑郁藥物,如:舍曲林,里面也含有,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 ~~~~~~~~~~~~~~~~~~ (雖然目前內啡肽,5一HT與多巴胺,及各類精神障礙的具體確切機制尚不清楚,但只要治療的依從性與安全性等好就行。)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歡迎指正,謝謝大家!
7個擁抱
22條評論
605次閱讀

網友
高州哪有心理咨詢師
2025-03-26 23:29:16
老師們好[玫瑰]
個人看法

謝謝老師@周美芳
@九辰

網友結發
0
藥物補充或者抑制帶來的穩定感中斷后,遞質在環境刺激下,依然有極大的甚至必然的可能性會回到以前的數值。這是停藥后復發概率極高的現有數據提供參考。有個公眾號文章看到的,說,研究表明,現有的藥物起到的主要還是安慰劑作用,這種說法其實還是說藥物是心理作用,這同心理學說的,癥狀是心理層面的表達,是防御(保護當事人的),有點異途同歸的意思。不知真有具體研究以及文獻等參考,還是發文章者的個人觀點。解決神經遞質不在正常范圍的心理根源,心理層面彈性增強,環境刺激的敏感度降低,復發的可能性隨之降低。。我的觀點與過去的感悟同上。
2021-09-11 22:32:35

網友結發
0
神經遞質不在正常閾值的原因是什么?是癥狀帶來神經遞質的亢奮或抑制,還是神經遞質驟變帶來了病癥需要服藥?如果是后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驟變,如果是環境造成的,可否理解為還是心理層面的原因。先天基因的研究是另一個層面的研究,如果是基因,驟變的誘發最近的事件是什么?突發事件?這個部分可否進行周密的實驗捕捉數據?需要像安娜o那樣的敏銳感受力和表達能力的來訪者參與到研究之中?改變的是哪一部分?如果找到,可否追本溯源到基因的層面找到那一部分。排查?預防?改變?
2021-09-11 22: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