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果父母的婚姻不幸福,孩子想要有幸福的婚姻就會遭遇挑戰。當然這并不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是該如何突破這個挑戰呢?這需要足夠的勇氣和智慧,第一,孩子要尊重父母的互動方式,并有勇氣退回到孩子的序位,因為當他太靠近父母時,無意識里便容易卷入父母之前的問題。
2.孩子要打破以為借口重復與父母發生相同的事就可以保持跟父母連接的迷思,是以身為孩子的我們要下定決心,即使父母不幸福,我們也要讓自己幸福。這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很不容易,因為孩子會覺得自己背叛了父母,會感到罪惡感,害怕自己好像會脫離父母,但其實不然,這反倒是孩子感謝父母的最佳方式。
3.對孩子來說,他們誤以為和父母發生相同的事,就可以維持與父母的連接,卻沒有覺察到這種愛的方式會讓父母的不幸不斷重復,從他們這一代重復到下一代。
4.如果父母是對立的,那么孩子內在的沖突就更大了,因為一半的他要對爸爸忠誠、另一半的他要對媽媽忠誠,他的內在會因此產生極大的分裂與對抗,這種無意識的行為出自于孩子對父母的愛,但這種愛是盲目的愛,是不成熟的愛。
5.當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分開時會無比難過,所以很多孩子暗地在心里想著“以后我一定不要跟父母一樣”。但很奇怪的,雖然頭腦這樣告訴自己,可是為了不要和父母一樣,他會很認真觀察父母的行為,當他觀察得越仔細,腦袋就記得越清楚,等到以后有自己的伴侶時,有意無意間,他便做出與父母親相同的行為。
6.真正的幸福是從尊重父母如是的樣子而來,希望父母變成另外樣子的孩子是無法真正快樂的,所以有些人永遠保持在抱怨或做夢而長不大的狀態。
7.我們不但要報答父母,看到父母已經給我們豐富的一切時,更要在心中尊重父母的序位。這么做,我們的內心會充滿幸福,因為能知道自己幸福的人,才能真正幸福;能報答父母恩惠的人,心中才能真正平安!
8.當我們沒有在心里給父母位置時,心就會變得空虛;當我們批評或否定父母的同時,也否定了自己生命的源頭,讓自己變得好像比父母更大、擁有更高的位置一樣,而這些都違背了家庭“序位法則”。
9.當我們要求那些過去沒有得到的愛,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沒有得到的愛上,我們的內心會變得越來越貧瘠,因為我們忽略了我們所擁有的,此時我們在自己的心里創造了一個黑洞,不但把自己的幸福削弱,連身邊人的幸福感與快樂感,也會被這個黑洞所侵蝕。
10.的確,有時有些孩子沒辦法從父母身上獲得太多的愛和照顧,但是孩子總會從其他人的身上得到,比如從祖父母、外公外婆、親戚或其他照顧者,否者我們早就不在這里了。因此,事實是我們已經得到“足夠的”了。
11.假使孩子沒有看到這個生命是如此珍貴,眼里只看到那些沒有得到的部分,認為父母做得不夠、應該做得更好的話,孩子會陷入失望和無法滿足的狀態,這個狀態會影響一輩子,讓我們越來越貧乏、失落,最后走向失敗。
12.當父母給予我們生命,讓我們可以來到這個世界,這便是父母能給我們的最好禮物。他們已經為生命做了他們所能做的事情,讓生命傳承到這個世界上。如果父母給我們更多的照顧,這些是額外給我們的。
13.比如家庭系統是由父母與孩子所形成的,當父母吵架時,若母親受到委屈,對父親感到憤怒,但她表面上沒有表現出來,反而把憤怒壓抑下來,此時孩子會莫名地對父親感到憤怒,即使他沒有親眼看到他們吵架,因為孩子承擔了母親的憤怒,因此對父親不尊重,甚至不想上學。這就是系統。
14.當我們得到“生命”這份禮物時,雖然它的珍貴性讓我們難以回報,但是,如果可以在心中表達對父母的感謝,我們會感受到自己身處在這個生命之流里,感受到一種完整與平靜,同時也讓我們回到自己的軌道上,明了接下來該怎么做。
15.我們的媽媽也許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但如果對媽媽期待太多,或要求媽媽變成另外的樣子,我們就沒有辦法看見生命的真相,也就是只有透過這個媽媽,我們才能得到這個生命;如果換成別的媽媽,我們就不再是現在的自己了。因此,接受生命事實的真相,跟媽媽和解,事實上也是跟自己和解….
16.當父母有過錯時,我們應小心規勸,但態度要誠懇、和顏悅色,聲音要柔和;當父母不聽勸告時,我們要等待適當時機再繼續勸告,就算有時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或者即便遭到責打也要無怨無悔地繼續規勸。
17.如果有人在行為上不尊重父母,代表他已違背了序位法則;但最令人難以覺察的是在無意識里違背序位法則,而且這些違背的人常都理直氣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有愛,殊不知這種愛是走入歧途的愛,是失序的愛,以至于自己不知不覺站在更高的位置對待父母,認為自己的愛才是對的。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