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現在的消費,藏著童年未說出口的渴望
上周咨詢時,一位事業有成的來訪者告訴我,他總忍不住買限量款手表,家里抽屜堆了二十多塊,卻很少戴。“看到‘限量’兩個字就像被勾了魂,明明知道沒用,還是控制不住。”
聊到童年才發現,他小時候想要一塊電子表,父母總說“等你考第一就買”,可真考了第一,父母又以“要把心思放學習上”為由推脫了。成年后買的不是手表,是在填補童年那個“想要卻得不到”的窟窿。
其實很多人都沒意識到,我們現在花錢的方式,早被童年埋下了種子。
有的朋友每次網購都要湊滿減,哪怕為了省5塊錢,多買一堆用不上的東西。追溯過去會發現,他們童年常聽父母說“錢要省著花”,這種“資源稀缺”的印象刻進心里,成年后就用“多囤貨”來獲得安全感。還有人喜歡給家人買昂貴的禮物,自己卻舍不得吃穿,往往是因為童年時,只有通過“懂事”“滿足別人”才能獲得關注。
?? 這些消費習慣本身沒有對錯,但如果它讓你感到焦慮、愧疚,或者影響了正常生活,或許可以試著做這三件事:
第一,給消費“踩剎車”。下次忍不住想買東西時,先問自己兩個問題:“我現在是‘需要’,還是‘想要’?”“如果不買,我會失去什么?”很多時候,我們買的不是商品,是當下的情緒滿足。停下來思考3分鐘,沖動往往會消退。
第二,追溯“消費背后的童年記憶”。拿一張紙,寫下你最常花錢的領域,比如“頻繁買衣服”“喜歡請客吃飯”,再回憶童年時和這些領域相關的小事。比如總買衣服的人,可能童年時很少有新衣服穿;愛請客的人,或許小時候因為“沒人愿意和我玩”而自卑。找到根源,就不會被無意識的情緒牽著走。
第三,用“新體驗”替代“物質滿足”。如果童年缺“關注”,可以試著每周和朋友約一次茶話會,而不是買一堆東西吸引別人注意;如果童年缺“安全感”,可以每月存一筆“應急基金”,而不是靠囤貨獲得安心。物質帶來的滿足是暫時的,而真實的體驗和內心的穩定,才能真正填補童年的空缺。
??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彌補童年的遺憾,但真正的成長,不是用物質去“還債”,而是看懂自己的需求,用更成熟的方式愛自己。下次花錢時不妨想想:現在的我,已經有能力好好對待自己了,不用再靠買東西來證明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