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本質和發展
轉載文章
周英偉
發表時間:2025-03-07 18:09:29
596
0
0

在DSM-5中,抑郁(抑郁癥)的認知主觀核心體驗有無助、無望、無意義感等,這些體驗其實都與喪失有關。1917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一本關于抑郁的書,書名為《哀傷和憂郁癥》。
“弗洛伊德認為抑郁具有兩種形式。哀傷形式的抑郁是因失去一個真實的愛的對象(如愛人去世)而做出的悲傷反應。哀傷的特征是極度的悲傷和絕望,但并不內疚、羞恥或自責。抑郁癥形式的抑郁是因失去更心理性的原因(如感到無法實現理想或者達到標準)而做出的反應。其特征不僅是極度的悲傷,還有自責和自我貶低。”
而這兩種形式的抑郁都是對喪失的反應。本文結合心理學家所提的各種抑郁心理模型將與抑郁有關的喪失歸為以下三類:
1. 自我認同感的喪失
基于臨床經驗,心理學家比布林(Bibring)確認了抑郁傾向的個體普遍持有的三類自我理想(self-ideals)“(1)過分要求被愛、被欣賞、被贊美、被尊重;(2)過分要求強壯、有能力、成功以及獨立;(3)過分要求優秀、有愛心、有道德、貞潔。根據比布林的觀點,具有這些過高理想的人一旦認為現在和將來這些標準都無法達到時,就會產生抑郁。他們從根本上放棄了希望,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實現理想?!?/span>
一個學霸突然變得抑郁、厭學、甚至休學,家長不解為何孩子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并勸解孩子學習的重要性,而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她喪失了在“高標準”基礎上建立的自我認同的可能,她的成績難以支撐那個高高在上的“理想自我”,這樣的喪失讓她的努力變得虛無,無意義。而父母的不解,使得溝通難以做到同頻,無效。
2.?情感歸屬的喪失
重要的他人、關系的喪失會讓個體的生活失去希望,面對喪失,一個人從最初的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郁到最后的接受,個人經歷哀傷的這五個階段,完成了跟喪失的告別,慢慢地恢復過來,但抑郁的固著在于個人對于這種喪失的不接受。
托馬斯·奧格登認為“在對喪失客體的痛苦作出反應時,自我被分裂成了兩部分,從而組成了一個內部客體關系。在這個關系中,一部分被分裂出來的自我(批判執行體)憤怒地(以暴怒的強度)攻擊另一部分被分裂出來的自我(與客體認同的自我)。雖然弗洛伊德并沒有這么說,但是我們可以說,內部客體關系之所以產生,就是為了逃避喪失客體的痛苦。這種逃避是通過一個在無意識里“和惡魔做的交易”而實現的:憂郁癥患者為了逃避客體喪失的痛苦而換來了更具厄運的經歷,他因為切斷了與廣大外部現實的聯系而毫無生機之感。
在這個意義上,憂郁癥患者拋棄了他自己大部分的生活-那個有眾多外部客體存在的世界里的三維情感生活。憂郁癥患者的內部世界很強有力地為他那種想要抓住客體的愿望所塑造,而他抓住客體的方式則是以一個想象出來的替代品-那個與客體認同的自我-來代替客體。在某種意義上,對客體的內化,使客體永遠成為憂郁癥患者的俘虜,與此同時,也使憂郁癥患者永無休止地成為客體的俘虜?!?/span>
3. 掌控感的喪失
CBT(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認知行為療法)認為抑郁的人,其內在對于自己整體核心看法可歸為三類:無 能力、無價值、不可愛,但擁有這樣的內在信念的人,不一定處于抑郁狀態,他很多時候情緒平穩、也會有許多感受到自我價值感的時刻,從CBT角度來看,他發展了許多中間信念,這些信念的形式結構大致為“如果我(使用了應對策略),那么(我的核心信念可能不會真的發生,我就還好)”,這是他之前應對的個人經驗總結,最重要的是他的這些中間信念讓他獲得了掌控感,通過這些信念他可以影響他人和自己對自己的感覺,但是一些事件的發生,使他之前的那些中間信念失效,意味著他喪失了這樣的影響力,也否定了他作為人的能動性,所以,抑郁的人會有一種無力、無助的體驗。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最初由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并在動物實驗中得到證實:一些狗首先遭受一次次無法逃脫的電擊,而后,這些狗在面臨可以逃脫的電擊時卻表現出動機缺失,選擇忍受電擊,而不是嘗試逃脫。塞利格曼認為,當人們覺得自己無法控制重要的生活事件時,抑郁就產生了。
當然,CBT起效并非是試圖去提升來訪者的掌控感,而是重新去認識其真實的自我。
在《哀悼和憂郁癥》中討論了個體如何通過哀悼來處理對喪失親人或其他重要事物的反應,他指出,哀悼涉及對喪失的接受、情感表達和最終的整合,而抑郁癥則可能發生在個體無法完成這一過程時。
因此,心理治療的目標之一就是幫助個體理解和經歷哀悼過程,和喪失告別,進而療愈。
抑郁的體驗不堪,但也有其一些正向意義,讓整個人都慢下來、沉下去,去認識、接受真實的自我,梳理、檢視已存的價值、情結、堅持、與社會的連接,和過去告別,在一個點上再次出發,重構個人的生命敘事、意義感,抑郁的治愈是一個分離的過程,一個破立的過程,而這就是成長。
參考:
《自我》喬納森·布朗
《精神分析藝術》托馬斯·奧格登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弗洛伊德認為抑郁具有兩種形式。哀傷形式的抑郁是因失去一個真實的愛的對象(如愛人去世)而做出的悲傷反應。哀傷的特征是極度的悲傷和絕望,但并不內疚、羞恥或自責。抑郁癥形式的抑郁是因失去更心理性的原因(如感到無法實現理想或者達到標準)而做出的反應。其特征不僅是極度的悲傷,還有自責和自我貶低。”
而這兩種形式的抑郁都是對喪失的反應。本文結合心理學家所提的各種抑郁心理模型將與抑郁有關的喪失歸為以下三類:
1. 自我認同感的喪失
基于臨床經驗,心理學家比布林(Bibring)確認了抑郁傾向的個體普遍持有的三類自我理想(self-ideals)“(1)過分要求被愛、被欣賞、被贊美、被尊重;(2)過分要求強壯、有能力、成功以及獨立;(3)過分要求優秀、有愛心、有道德、貞潔。根據比布林的觀點,具有這些過高理想的人一旦認為現在和將來這些標準都無法達到時,就會產生抑郁。他們從根本上放棄了希望,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實現理想?!?/span>
一個學霸突然變得抑郁、厭學、甚至休學,家長不解為何孩子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并勸解孩子學習的重要性,而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她喪失了在“高標準”基礎上建立的自我認同的可能,她的成績難以支撐那個高高在上的“理想自我”,這樣的喪失讓她的努力變得虛無,無意義。而父母的不解,使得溝通難以做到同頻,無效。
2.?情感歸屬的喪失
重要的他人、關系的喪失會讓個體的生活失去希望,面對喪失,一個人從最初的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郁到最后的接受,個人經歷哀傷的這五個階段,完成了跟喪失的告別,慢慢地恢復過來,但抑郁的固著在于個人對于這種喪失的不接受。
托馬斯·奧格登認為“在對喪失客體的痛苦作出反應時,自我被分裂成了兩部分,從而組成了一個內部客體關系。在這個關系中,一部分被分裂出來的自我(批判執行體)憤怒地(以暴怒的強度)攻擊另一部分被分裂出來的自我(與客體認同的自我)。雖然弗洛伊德并沒有這么說,但是我們可以說,內部客體關系之所以產生,就是為了逃避喪失客體的痛苦。這種逃避是通過一個在無意識里“和惡魔做的交易”而實現的:憂郁癥患者為了逃避客體喪失的痛苦而換來了更具厄運的經歷,他因為切斷了與廣大外部現實的聯系而毫無生機之感。
在這個意義上,憂郁癥患者拋棄了他自己大部分的生活-那個有眾多外部客體存在的世界里的三維情感生活。憂郁癥患者的內部世界很強有力地為他那種想要抓住客體的愿望所塑造,而他抓住客體的方式則是以一個想象出來的替代品-那個與客體認同的自我-來代替客體。在某種意義上,對客體的內化,使客體永遠成為憂郁癥患者的俘虜,與此同時,也使憂郁癥患者永無休止地成為客體的俘虜?!?/span>
3. 掌控感的喪失
CBT(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認知行為療法)認為抑郁的人,其內在對于自己整體核心看法可歸為三類:無 能力、無價值、不可愛,但擁有這樣的內在信念的人,不一定處于抑郁狀態,他很多時候情緒平穩、也會有許多感受到自我價值感的時刻,從CBT角度來看,他發展了許多中間信念,這些信念的形式結構大致為“如果我(使用了應對策略),那么(我的核心信念可能不會真的發生,我就還好)”,這是他之前應對的個人經驗總結,最重要的是他的這些中間信念讓他獲得了掌控感,通過這些信念他可以影響他人和自己對自己的感覺,但是一些事件的發生,使他之前的那些中間信念失效,意味著他喪失了這樣的影響力,也否定了他作為人的能動性,所以,抑郁的人會有一種無力、無助的體驗。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最初由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并在動物實驗中得到證實:一些狗首先遭受一次次無法逃脫的電擊,而后,這些狗在面臨可以逃脫的電擊時卻表現出動機缺失,選擇忍受電擊,而不是嘗試逃脫。塞利格曼認為,當人們覺得自己無法控制重要的生活事件時,抑郁就產生了。
當然,CBT起效并非是試圖去提升來訪者的掌控感,而是重新去認識其真實的自我。
在《哀悼和憂郁癥》中討論了個體如何通過哀悼來處理對喪失親人或其他重要事物的反應,他指出,哀悼涉及對喪失的接受、情感表達和最終的整合,而抑郁癥則可能發生在個體無法完成這一過程時。
因此,心理治療的目標之一就是幫助個體理解和經歷哀悼過程,和喪失告別,進而療愈。
抑郁的體驗不堪,但也有其一些正向意義,讓整個人都慢下來、沉下去,去認識、接受真實的自我,梳理、檢視已存的價值、情結、堅持、與社會的連接,和過去告別,在一個點上再次出發,重構個人的生命敘事、意義感,抑郁的治愈是一個分離的過程,一個破立的過程,而這就是成長。
參考:
《自我》喬納森·布朗
《精神分析藝術》托馬斯·奧格登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0人已踩
0人已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