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健全家庭長大的“孩子”,如何走出陰霾?
原創首發
劉建軍
發表時間:2024-10-21 10:38:00
3182
1
22

這里說的不健全,不是指的單親家庭,我認識很多單親爸爸或者單親媽媽帶娃,他們努力工作,樂觀生活,不抱怨命運不公,不向孩子灌輸對生活的抱怨,也不向孩子傳遞那個人多么不堪。這樣的孩子,會和陪伴他(她)成長的這個至親一樣,樂觀積極有愛。
我這里所說的不健全,是指父母都在自己身邊,甚至父母的夫妻感情很好,然而,對孩子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暴力、語言霸凌、蔑視、嫌棄,這樣的家庭是不健全的,雖然孩子可能衣食無憂,出入有車,父母愿意出大筆費用補課,但在情感上,孩子是被打壓和無視的,也可能是被忽視的。

這樣的不健全家庭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看不見的,以至于他們長大成人后,甚至已經為人父母,依然困在其中無法自拔,更讓人難過的是,他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為什么看到父母就有怨氣,就有委屈,因為找不到原因,所以非常痛苦,就像有一位40歲左右的來訪者,滿眼疑惑地問我:“老師,我不明白,為什么我聽不得我母親的聲音,見不得她的樣子,我很久沒有回家了,我可以給她錢,我只是不想看到她,這么多年了,我長大了,她也不容易,可我一想到她就心里很堵,難道我是不孝的人嗎?我是個壞人嗎?”說著,她已經滿臉是淚。
童年創傷的人,往往受的是內傷,身體上的傷痕早已不見,即使是曾經因為忽視遭遇性侵害,那傷痕也早已不見,沒人能看到心上的傷疤,可能時不時被已經老去的父母提醒戳破,那么,如何從這樣的經歷走出來呢?

對了,需要聲明一點,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我一直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心理咨詢是以尊重人性為出發點的,這是咨詢的前提,失去這個基礎,咨詢師可能會在咨詢過程中有角色的迷失,覺得自己是FG,只做價值的裁判,如果是這樣,咨詢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所謂真情、共情、感同身受和積極關注,還有無條件接納就成了空話,這樣是不利于來訪者的利益的。
咨詢師在某種程度上,更像律師,站在當事人一方,為他們爭取心靈上的支撐,從人性出發,這樣的理解才是符合人性的。至于咨詢是否需要考慮價值觀的重要,當然需要,但前提是尊重來訪者,這個原則也是必須的。
書歸正傳,曾經受過童年創傷的來訪者,如何從過去的困惑中自拔呢?內容很多,簡述幾點。
首先,如果一個人,從小缺乏愛的關懷,包括出生后到兩歲左右,沒有形成好的依戀關系,可能會導致他(她)內心總有不安全感,人際關系上也會敏感一些,但是,在長大后,他(她)遇到了一位好的伴侶,無條件地愛,呵護,支持和理解,那這個人是幸運的,這份愛,足以讓他(她)相信,這世上,總有人相信他(她)是值得愛的,這份愛會沖淡曾經的不自信,那份“不配得”感,還有替換掉心中的恨意,以及自己“是惡人?”的疑問。
其次,除此之外,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幫助來訪者自我療愈,走出童年的陰影:
1、哭泣的力量。在咨詢過程中,不論線上線下,在感受到來訪者強烈情緒壓制的時候,我常常鼓勵來訪者“如果難過,可以哭出來,沒關系,不必羞愧”,因為我相信哭泣是有力量的,眼淚是有力量的,這份釋放是有力量的,當一場痛哭之后,幾乎所有的來訪者都會感覺,好受多了,不那么難過了,很舒服,甚至會露出欣慰的笑。甚至,有些來訪者的自殺情緒也會消失,生活沒有那么糟糕,追尋美好總是不錯的。
2、講述的力量。如果選擇咨詢,來訪者應該大大方方地去把自己的經歷講述出來,不要覺得浪費時間,也不要擔心咨詢師不耐煩。我相信講述的力量,說破無毒,在咨詢師堅定的陪伴下,勇敢地講述自己的經歷,是聲討過去的不公平,相信自己的無辜,為自己奪回內心尊嚴的好機會。當然,也可以有其他的講述方式,比如寫日記,錄制小視頻等等。
3、憤怒的力量。來訪者在回憶曾經的經歷時,因為自己遭受的委屈和傷害,會有憤怒,這時候,把憤怒表達出來,讓憤怒轉化為拋棄過去的動力,義無反顧地,像傾瀉垃圾那樣,過去的已過去,我們要面向未來,才是生活的意義。此時,內心強大穩定的咨詢師是被需要的,如果來訪者有擔心,可以提醒咨詢師,自己很憤怒,可以發泄出來嗎?
4、哀悼的力量。我們所有的表達,都像是面對一座墳墓,那里埋葬著曾經傷害我們的人,如今我們已經長大,強大到足以保護那個曾經縮小的自己。而傷害我們的人,或者已經老去,或者已經逝去。我們的哭泣,講述和憤怒,都是對過去的聲討,怒罵和宣示:我不再是那個我,誰也不要再傷害我,誰都不行!沒有人!

最后,我想說,我們終將釋懷,否則走不出陰霾,生命無論有沒有輪回,過去的,我們都不要再來。但是,不要著急原諒,甚至可以不必原諒,這是我們自己對內心的話語,而不是向外部世界展示自己大度的表態。
一切問心,謹以此文獻給那些從小受過傷害,經歷苦難的“孩子”。祝所有人平安喜樂,美好生活。@!articleall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我這里所說的不健全,是指父母都在自己身邊,甚至父母的夫妻感情很好,然而,對孩子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暴力、語言霸凌、蔑視、嫌棄,這樣的家庭是不健全的,雖然孩子可能衣食無憂,出入有車,父母愿意出大筆費用補課,但在情感上,孩子是被打壓和無視的,也可能是被忽視的。

這樣的不健全家庭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看不見的,以至于他們長大成人后,甚至已經為人父母,依然困在其中無法自拔,更讓人難過的是,他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為什么看到父母就有怨氣,就有委屈,因為找不到原因,所以非常痛苦,就像有一位40歲左右的來訪者,滿眼疑惑地問我:“老師,我不明白,為什么我聽不得我母親的聲音,見不得她的樣子,我很久沒有回家了,我可以給她錢,我只是不想看到她,這么多年了,我長大了,她也不容易,可我一想到她就心里很堵,難道我是不孝的人嗎?我是個壞人嗎?”說著,她已經滿臉是淚。
童年創傷的人,往往受的是內傷,身體上的傷痕早已不見,即使是曾經因為忽視遭遇性侵害,那傷痕也早已不見,沒人能看到心上的傷疤,可能時不時被已經老去的父母提醒戳破,那么,如何從這樣的經歷走出來呢?

對了,需要聲明一點,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我一直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心理咨詢是以尊重人性為出發點的,這是咨詢的前提,失去這個基礎,咨詢師可能會在咨詢過程中有角色的迷失,覺得自己是FG,只做價值的裁判,如果是這樣,咨詢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所謂真情、共情、感同身受和積極關注,還有無條件接納就成了空話,這樣是不利于來訪者的利益的。
咨詢師在某種程度上,更像律師,站在當事人一方,為他們爭取心靈上的支撐,從人性出發,這樣的理解才是符合人性的。至于咨詢是否需要考慮價值觀的重要,當然需要,但前提是尊重來訪者,這個原則也是必須的。
書歸正傳,曾經受過童年創傷的來訪者,如何從過去的困惑中自拔呢?內容很多,簡述幾點。
首先,如果一個人,從小缺乏愛的關懷,包括出生后到兩歲左右,沒有形成好的依戀關系,可能會導致他(她)內心總有不安全感,人際關系上也會敏感一些,但是,在長大后,他(她)遇到了一位好的伴侶,無條件地愛,呵護,支持和理解,那這個人是幸運的,這份愛,足以讓他(她)相信,這世上,總有人相信他(她)是值得愛的,這份愛會沖淡曾經的不自信,那份“不配得”感,還有替換掉心中的恨意,以及自己“是惡人?”的疑問。
其次,除此之外,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幫助來訪者自我療愈,走出童年的陰影:
1、哭泣的力量。在咨詢過程中,不論線上線下,在感受到來訪者強烈情緒壓制的時候,我常常鼓勵來訪者“如果難過,可以哭出來,沒關系,不必羞愧”,因為我相信哭泣是有力量的,眼淚是有力量的,這份釋放是有力量的,當一場痛哭之后,幾乎所有的來訪者都會感覺,好受多了,不那么難過了,很舒服,甚至會露出欣慰的笑。甚至,有些來訪者的自殺情緒也會消失,生活沒有那么糟糕,追尋美好總是不錯的。
2、講述的力量。如果選擇咨詢,來訪者應該大大方方地去把自己的經歷講述出來,不要覺得浪費時間,也不要擔心咨詢師不耐煩。我相信講述的力量,說破無毒,在咨詢師堅定的陪伴下,勇敢地講述自己的經歷,是聲討過去的不公平,相信自己的無辜,為自己奪回內心尊嚴的好機會。當然,也可以有其他的講述方式,比如寫日記,錄制小視頻等等。
3、憤怒的力量。來訪者在回憶曾經的經歷時,因為自己遭受的委屈和傷害,會有憤怒,這時候,把憤怒表達出來,讓憤怒轉化為拋棄過去的動力,義無反顧地,像傾瀉垃圾那樣,過去的已過去,我們要面向未來,才是生活的意義。此時,內心強大穩定的咨詢師是被需要的,如果來訪者有擔心,可以提醒咨詢師,自己很憤怒,可以發泄出來嗎?
4、哀悼的力量。我們所有的表達,都像是面對一座墳墓,那里埋葬著曾經傷害我們的人,如今我們已經長大,強大到足以保護那個曾經縮小的自己。而傷害我們的人,或者已經老去,或者已經逝去。我們的哭泣,講述和憤怒,都是對過去的聲討,怒罵和宣示:我不再是那個我,誰也不要再傷害我,誰都不行!沒有人!

最后,我想說,我們終將釋懷,否則走不出陰霾,生命無論有沒有輪回,過去的,我們都不要再來。但是,不要著急原諒,甚至可以不必原諒,這是我們自己對內心的話語,而不是向外部世界展示自己大度的表態。
一切問心,謹以此文獻給那些從小受過傷害,經歷苦難的“孩子”。祝所有人平安喜樂,美好生活。@!articleall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1人已踩
22人已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