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極心理學理論發軔于上世紀末反思傳統心理學的一場世界性變革,它從關注人類的心理疾病轉向關注人類的善良本性,其目的在于幫助普通人如何體驗快樂、創造幸福并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這也揭示了心理學的核心本質——使一切生命過得更有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是當前我國高校教育工作的重點,轉型時期我國社會所出現的復雜問題,致使高校學生產生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感缺乏、心理素質欠佳等諸多現象,傳統思政教育中的單調、被動、模式化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已無法應對客觀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我們認為,積極心理學注重挖掘人自身的積極因素、激發個人的潛能,最終達到個人的幸福,這一理念正契合了思政教育的終極目標,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此,將積極心理學引入高校思政教育,通過積極的、健康的引導與干預,增強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震撼受教者的心靈,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使高校學生形成積極人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對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那么,如何把積極心理學引入高校的思政教育呢?
積極情緒及其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即:人要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和樂觀地面對將來。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對個體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的發展都有著調節作用。如果學生保持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也就會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那么接受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就會提升,并會在實踐過程中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挫折、困難和挑戰。高校思政工作者應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在受教過程中積極情緒的體驗能力,提升學生有關過去思政教育過程中獲得的積極情感,增強學生自覺學習動力和加深對思政教育意義的理解,同時,還應提高學生感悟能力,促使學生人生感悟和積極情緒體驗相互促進。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在客觀上都有積極的心理元素,而這些善良、美好的人性品質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尚待開發。這些積極的心理元素可以被激活,并指導人的行為,即每一個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當前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當受教育者身上存在嚴重的不良品行時,我們往往采用的是比較簡單、直接批評為主的教育方式,效果十分不理想。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運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可以對受教育者存有足夠的愛心、耐心和毅力,特別是要以發展的眼光、積極的態度,相信他們有改善自我的積極愿望和潛在的正能量,采用理解、接納、贊揚等更加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同時要善于引導大學生發現自身所具有的積極態度、超越自我的自信心和效能感,幫助他們培養自我積極的意志品質,增強他們的心理抗壓能力,提高他們的情商。另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還應關注受教者的自我決定感,以提升他們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滿意感,促使他們克服由于擔心、羞澀、恐懼等情緒所帶來的自我障礙,從而達到培養受教者以樂觀的態度看待一切,從積極的方面看待現實社會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這一目的。
積極心理學主張積極組織系統的營造,并認為人及其經驗是在社會大環境中得以體現的,環境也同時反作用于人。當社會大環境優異時,人的心理健康、人際關系等一切積極的因素能夠實現相互促進。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構建一個良好的、積極的校園文化環境,并注重精神文化環境對學生形成積極人格特質的重要作用,同時在實踐過程中,還應打破教育主體與客體的對立關系,實現雙方平等對話,如在教學中利用新媒體采取合作學習等方式,實現教育主客體積極的互動關系,其目的在于使受教者產生合作意識、產生幫助他人的傾向,從而獲得更多的學習樂趣。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應給予受教者尊重和愛心,待之以真誠和平等,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總之,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明確怎樣構建有利的適宜條件,以增強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作者:高宇軒張向葵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