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關系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父母都很重視孩子的養育,養育的關鍵是要有良好的親子關系。如果親子關系出現問題,在一位擁有"系統觀"的心理治療師看來,該如何進行"親子治療"?當一個人出現了心理行為問題,心理治療師很可能認為他不是家庭"系統"里唯一的病人,甚至他根本不是病人,而是這個家"生病了",或者這個家里有比他病得厲害的人,后者才是真正的病人。一個人出現心理行為問題,只是家庭功能障礙的一種信號。看起來是孩子心理出現了問題,其實這可能是孩子有意無意地在拯救父母的婚姻。
所以,孩子的"病",有時可能是家庭問題暫時的"藥"。如果不察覺根子上的原因,孩子的心理行為發展將持續受到影響,不能正常地學習、玩耍,就不能健康地生活,他將繼續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花在"看住"自己的父母上。
我剛完成的一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是對患有抑郁障礙的兒童青少年(家庭)進行臨床試驗研究。這個持續多年的項目,通過同步記錄受試者的電生理信號及腦部功能磁共振活動,研究家庭交流互動對患者腦功能的影響。非常遺憾的是,家庭常常會遇到很多"麻煩"。除了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對家庭的影響外,一些慢性的應激事件,如長期債務、超負荷工作、慢性疾病、養育焦慮等,現在也非常普遍。有時,父母在追求事業、逃避壓力和痛苦的時候,也許沒有意識到自己并未充分考慮孩子的痛苦。
父母對孩子來說,都是最重要的人,孩子不能擺脫,更無法選擇,這就是"雙重束縛"。在家庭里,孩子夾在父母中間,有可能兩頭受氣,內心非常糾結,不知該聽誰的,按誰說的來做。邏輯層面和內容層面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孩子就有可能出現很多心理問題。
幸福的家庭,讓家庭成員間互相滋養、互相滿足 ??
家庭正常與否是一種社會性的建構,受到我們每個人世界觀和文化的影響,沒有絕對統一的標準。現在我們綜合使用四種標準來評價:
多種心理模型研究均得出一個共同結論:
- 幸福的家庭是有愛的能力,
- 有情感,有利他行為,有熱情,
- 成員間互相滋養、互相滿足,
- 能夠保持持久的關系。
在這樣幸福的家庭里成長的人,會擁有怎樣的心理品質呢?
第一,能夠跟人發生很好的聯接,體現在有積極的關系,對社會有貢獻,獲得歸屬感,與人共情;
第二要有功能,有很好的智力,獲得教育,維持生活,做出健康的決定,能夠學習新的技能
第三個叫作良好的應對,應對壓力,適應變化,接受新思想,做出復雜的選擇,理解和管理情緒;
第四個維度叫作茁壯成長,能認識自身能力,感覺良好,找到生活的目的,考慮自己和別人的幸福。
提供良好情感環境,讓孩子的情緒"小船"更穩地前行 ?
因此,從"系統觀"的角度來看,更好養育孩子的關鍵在于父母能否經營好自己的夫妻關系,營造一個更幸福的家庭環境,為孩子建造一個"愛的基地"。有"愛的基地",父母良好的互動為孩子樹立了榜樣,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家庭治療師該如何幫助家庭克服困難、危機呢?
綜上所述,家庭里孩子"生病"了,治療師要給這個家庭治病,著力點不僅僅是在孩子身上,還要重點讓父母好好"再談戀愛",把這個家變成一個溫暖的有愛的港灣。
轉載自《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