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疫情三年對各行各業的影響巨大。那些三年來都圈在高校的大學生或是一直網課的孩子,以及剛出生的孩子。都喪失了一段人生最寶貴的體驗。從事的危機干預熱線工作也經常接到抑郁焦慮相關咨詢,職場壓力、青少年學習壓力居多。男女各階段都有困惑。因此關注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11月19日,第二屆世界衛生健康論壇開幕。疫情背景下,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成了這次論壇的關注內容。在當天的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強調,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所帶來的精神心理問題不容忽視,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兒童心理疾病越來越多,特別是疫情以后,兒童的心理問題明顯增加。
之前他接受采訪時也說到新冠疫情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將持續20年。并出了一份數據,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全球新增超過7000萬抑郁癥患者,9000萬焦慮癥患者,數億人出現失眠障礙問題;世界衛生組織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也顯示,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慮和抑郁的發病率大幅增加了25%。
持同樣觀點的清華大學教授彭凱平接受采訪說:"疫情造成的次生災害排第一位的是糖尿病,它把死亡增加了80%。排第二位的是自殺。因為這個封閉疫情造成的生活方式的改變。
大規模暫停社會活動造成了社會隔離,在一開始我們調查了社會心理的適應情況,做了兩個大規模的調查,一個是2021年11月份在新華社幫助下,調查了三十多萬中國的中小學生,發現心理問題的傷害上升很多,孩子們"四無"——學習無動力,沒有家長和老師逼著孩子們就不愛讀書;對真實世界無興趣,沉迷于游戲、各種社交媒體,對真實的人和事情沒有興趣;第三,社交無能力;最后,對生命價值無感受。
我們下一代受到的影響比我們想象的要大,青春三年時光在疫情中度過,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從來沒經歷過的一個悲劇,焦慮、抑郁、情緒失控、自殺現象都在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