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經常見到一些孩子特別任性,為達到某種目的甚至會哭鬧不止,把家長搞得精疲力竭仍不罷休。人們往往把這種任性歸咎于獨生子女太嬌慣,其實這種結論過于簡單、武斷。據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幼兒隨生理發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他們對待周圍事物,不可能像成人那樣進行瞻前顧后的分析,而僅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盡管一些事物往往是對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比如,一個3歲的孩子正興高采烈地玩氣球,媽媽不小心給碰破了,孩子會頓足大哭,怎么哄都哭鬧不止。媽媽會認為孩子任性,無理取鬧,可媽媽沒有從心理角度去分析,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傷心?這是因為孩子已經把這個彩色氣球“擬人化”,把它當做自己的“玩伴”,氣球破了,“玩伴死了”,自然會使他“傷心欲絕”。嬰幼兒的這種心理得不到理解和安撫時,無奈中只得以哭來抗議。
處于獨立性萌芽期的幼兒,一切事物都想弄個透徹,這種“親力親為”的心理,往往會在不合情理中表現出來。孩子肯定有他的幼稚性和不成熟性,不可能像成人一樣理性。家長有時需要進行換位思考,從孩子的角度看待他們的行為表現,對其要求不可包辦代替或斷然拒絕。面對任性哭鬧的小兒,對其進行嚴厲的批評毫無意義,父母應該把力氣放在分辨孩子的哭鬧原因上,再想些幫助他的辦法。否則,孩子的任性就會越來越嚴重,這實質上是一種與家長對抗的逆反心理,多因家長初始沒有理解和重視他們的心理需求所致。所以,年輕的家長應該多了解孩子的心理,從而理解和接受孩子的心理需求。
兒童的一般心理特點
一般來說,兒童心理具有下列特點:
1.模仿心理:小孩子不到一歲大的時候,就能模仿簡單的聲音和動作,到了兩歲光景的時候,他能模仿復雜的動作。到三、四歲的時候模仿能力發展得更快了。喜歡模仿是兒童的本性,所以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處處為孩子作示范,作榜樣。
2.好奇心理:兒童生來是好奇的,五六個月大的嬰兒,一聽見聲音就要轉頭去尋,一看見東西就要伸手來拿。到了四、五歲,好奇動作就格外多了,看見路上的汽車來了,他總要停住腳看看;聽見外面鑼鼓聲響了,他也要去看看。根據兒童的這種好奇心,做父母的對他愛看愛問就不要厭煩而予以斥責,應當盡量滿足他,給予他解釋一切。柏拉圖說過,“好奇是知識之門”,兒童若不好奇,那就不去接觸事物了,不與事物接觸,就明白不了事物的性質和狀況了。
3.好游戲心理: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以游戲為生命的。做父母的就必須注意小孩子的動作和游戲。應為準備良好的設備使小孩子得著充分的運動;給孩子適宜的伴侶,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影響;利用他好動的心理,教以待人接物等行為,或指導其有益的運動。
4.合群心理:嬰幼兒尤其喜歡群居,兩歲時就要與同伴游玩,到了五六歲,這個合群心就發展得更強烈。做父母的要積極利用這種心理,選擇良好的小朋友,馴服的動物和小布娃娃之類,以安慰他的寂寞,促進孩子誠懇、忠厚等優良個性品質的發展。
5.喜歡野外生活心理:大多數小孩子都喜歡野外生活,到室外去玩就歡喜,終日在家里就不十分高興。不過小孩子的野外生活須以年齡為限。年齡較小的兒童,叫他們采采花、種種樹,舉行短距離的活動就可以了。年齡較大的兒童,便可叫他們采集標本,舉行旅游活動等等游戲以增長他們的知識,強健他們的體魄,愉快他們的精神,使他們無形中得到許多好處。小孩子不論年紀大小,男的女的,都喜歡野外生活,做父母的要經常領孩子到野外去玩玩走走。
6.喜歡成功的心理,兒童做事喜成功,所以給兒童所做的事不可太難,使其灰心,以致下次不愿再做而且阻礙其進步。做父母的應創造條件,讓孩子養成做事的興趣及自信力,并使其每做一件事情都取得成功。
兒童的心理發展有哪些特點?
就思維來說,兒童的思維在不同年齡階段就具有不同的特點。孩子在三歲以前,思維是通過實物,伴隨著動作來實現的。心理學上稱為動作思維。動作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結果,從動作到動作是這種思維的突出特點。比如,一只小皮球滾到了臺子下面,他馬上就會趴下,鉆到臺下去揀。他根本不想先動動腦筋,找個辦法去取。因為他在這一時期還沒有形成在動作之前在頭腦里想一想的習慣和能力。他們思維主要是借助動作進行的,離開了動作就中止了思維。又如,當他手上拿一根木棍,用兩腿把木棍夾住時,他可以是“騎木馬”的思維。而當他把木棍放在肩上或端在胸前時,他這時思考的是“解放軍的槍”。這種思維,常常在三歲前的孩子中反映出來。三歲以后,隨著經驗的積累,孩子的這種動作思維逐漸減少,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了,他能借助物體形象或表象來思考。到了學齡前末期和學齡初期,孩子的抽象思維開始萌芽和發展。家長了解了孩子這一思維的發展特點,就能更好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和教育。
就孩子的注意力來說,年齡越小,注意力越不穩定。一般四、五歲的孩子,注意力能穩定在十五分鐘左右。有時,他正在興致勃勃地傾聽你講的故事,但如果這時有幾個作游戲的小伙伴跑過來,他的注意力就會馬上離開故事,而轉向游戲。
另外,嬰幼兒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模仿,但生活經驗少,往往又不能分清是非,這也是他們的特點。
了解和掌握了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心理發展的特點,便于我們施以正確的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預見性,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兒童的健康應該包括兩個方面: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現在不少獨生子女存在心理障礙,這就是家長忽視孩子心理健康的后果。科學研究和教育實踐表明,心理健康與否對兒童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智力和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同是孩子成材的基礎,缺一不可,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無不具有健康的心理。為此,家長千萬不可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兒童心理健康有以下幾方面標準:
具有與年齡相符的意識水平和智力水平;
活潑樂觀,情緒穩定,注意力集中,有求知欲和興趣愛好;
有自尊心、自信心,能與他人友好相處;
有較強的承受能力,能適應環境的變化等。
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反常的家庭有以下幾種:
1、不和睦的家庭。夫妻常因家庭瑣事鬧矛盾,輕者吵鬧,重者打架,或因父母一方性情暴躁、獨斷專橫,家庭成員不和等。家庭沒有歡樂感,孩子感到壓抑,變得膽小、委瑣。
2、不檢點的家庭。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注意檢點行為,言談沒有分寸,舉止過分親昵,有意無意地向孩子傳遞“性信息”,導致孩子過早萌生性意識和產生性沖動。如果家長無教育引導措施,孩子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3、不自尊的家庭。父母私心嚴重、愛占便宜、偷撈東西、蠻橫護短、不尊敬老人等,孩子受此熏陶,便會形成心胸狹窄、刁鉆自私、患得患失的不良性格。
4、不廉潔的家庭。父母掌握一定權力,或有社交能力,又不廉潔自律,時常賄來賂往,生活鋪張浪費。孩子容易滋生好逸惡勞、勢利尖刻、惟利是圖的品行。
5、不開明的教育。父母文化素質低,家庭無文化氣氛,很少與外界交往,教育觀念封建愚昧。這種家庭的孩子反應遲鈍、孤陋寡聞、因循守舊,缺乏創新意識。
6、不健全的家庭。單親家庭或父母一方長期不在家的家庭,孩子易形成孤僻古怪的性格,嚴重者會出現扭曲變態的心理。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