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和學齡前兒童
這個階段的孩子,在父母離異時最容易受到感情沖突的影響。常常會表現為強烈的負罪感,覺得父母親分開都是因為自己的錯,是自己不乖造成的:“一定是因為我不聽話,爸爸媽媽才不要我的。”而在情緒上的反應則是煩躁,甚至抑郁。所以,父母親需要特別留心,應該清楚地告訴孩子,父母親的分開并不是他的錯,與他無關,以舒緩他們內心的負罪感。有些孩子幼兒時期的問題可能會再次出現,比如說尿床。
小學階段的孩子
這個年紀的孩子往往有著很強的自我表達意愿,情緒起伏明顯。對于父母離婚,他們通常表現的異常憤怒或異常傷心。有些父母親考慮到了這個可能,會做些和好的嘗試。在這里要特別提醒家長,如果是在復合幾率比較低的情況下做這樣的嘗試,一旦失敗,對孩子來說無疑是雙重打擊。他們中很大一部分都會有持續的悲傷情緒狀態,若不處理,在長大后,容易在感情上缺乏自信,總在擔心對方會不會突然離開,與異性交往,或是處理個人生活和婚姻問題時,內心往往都很焦慮,自己也就不容易快樂起來。
青少年階段的孩子
這個年紀的孩子身心都處于劇烈的變化當中。面對父母離婚這一不可改變的事實,他們往往表現出兩種完全相反的情緒反應,有的孩子就會試圖逃避長大,永遠留在小孩的狀態;而另一些孩子則希望自己快快長大,可以早些獨立。他們有時會故意惹怒別人,以引起別人的注意;做事情時卻又擔心做不好,沒有足夠的信心。
另外,研究還發現,在單親家庭中長大而未得到應有照顧的孩子,可能會出現酗酒、打架的行為,有的孩子還會過早發生性行為,而在出現精神抑郁的可能性也比其他孩子高很多。而專家們強調,父母離婚時的處理方式,遠比離婚的時間點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來得大。
父母離異時,如果沒有很好地處理這些可能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情緒狀態,就很可能對他們之后的成長和生活帶來長遠的負面影響。在一項綜觀性研究中,研究者選擇了一些父母在1946年離婚的子女,隨后對他們進行了長達20年和30年后的跟蹤。結果發現,雖然父母親的離異已是幾十年前的事了,可給孩子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卻依然存在。包括了人際交往中的不安全感,不佳的矛盾處理方式,不良的親子關系,坎坷的愛情婚姻經歷等。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