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 ——正確認識自我 充分發揮潛能
早在2000多年前,智慧的古希臘人就在德爾菲神廟的阿波羅神殿中,鐫刻了這樣一句人生箴言,被人們視為神諭:認識你自己。而在我國,從春秋時老子就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自己、認識自我,才能夠揚長避短、趨利避害,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潛能。
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福勒博士等人于1993年提出:成功=自我認識+動機。
自我洞察理論(Self Insight Theory)是奧爾波特于1937年提出的,這個理論認為人有一種自我評價的需要,需要獲得對自我的準確認識,并以此減少對自己的人格特點和能力的不確定感,這樣既可以避免曾經犯過的錯誤,也可以為自己以后的生活提供更明確的指導和方向。
社會比較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強調個體在關注、探索、解釋關于自我的信息時,即對自我進行認識時,總是在和他人比較著進行自我評價,而這種評價并不一定是客觀的——你并不一定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其中,主要表現為兩種類型:自我提升和自我貶損。前者指的是個體易于對自己做出積極的自我評價,相當于我們日常生活中說的“自信”;而后者則是指個體易于對自己做出消極的自我評價,相當于我們日常生活中說的“自卑”。
著名的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師和家長在促進兒童發展時,應該根據最近發展區進行,也就是說既要給予兒童一定難度的內容,又不要脫離兒童的實際情況和水平,這樣,既能調動兒童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又不會因為超越其能力太多而給兒童造成困擾。
在理想自我確立的時候,也應該有一個最近發展區,理想的自我就應該是處于這個區域的邊緣而非過近或過遠。這樣,可以讓我們看到成功的希望,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獲得前進的動力,一步一步地發展自己,一點一滴的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