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理文章 >

存在主義心理療法

存在主義心理療法
轉載文章 發表時間:2015-03-30 10:02:43 1348 0 0

存在主義療法可以說是一種對心理咨詢實踐產生影響的哲學思想。因此它不是一個單獨的治療學派,也沒有清晰規定的技術。將它稱為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更合適。

存在主義思想反對教條的心理分析理論和極端的行為主義有關人類本質決定論觀點。心理分析理論認為無意識的力量、非理性的沖動和過去事件限制著自由。行為主義者認為自由受社會文化強化機制的限制。存在主義治療承認人類生存的這些狀況,但是強調我們有自由去選擇對環境的影響。存在主義思想的前提是我們是自由的,因此對自己的選擇和行動負有責任。我們是自己生活的作者,我們為自己的生活規劃藍圖。

存在主義的一個基本前提是我們不是環境的犧牲品,因為從很大程度上說,我們是什么樣是自己的選擇。治療主要的目的是促進來訪者對生活進行反思,認識到自己可以選擇的范圍,在各種選擇中作出決定。一旦來訪者開始認識到他們是怎樣被動地接受了環境,并放棄了控制,就可以開始走上有意識地規劃自己的道路。

存在主義療法不是像傳統醫學模式那樣給人“治療”。在存在主義治療中,來訪者被看做是生活中出了問題,或生活不順利。他們的生活需要幫助,需要決定走哪條路才是更合適的,以使他們最終能夠發現自己的道路。存在主義治療是一個在生活中尋找價值和意義的過程。在存在主義治療中,著重點是來訪者當前的體驗,目的是幫助他們在尋求意義和目的時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哲學歷史背景

亞瑟•叔本華(1788--1860):生物所最珍視的就是其生命,只要求得生存,其他一切都可以忍受;反之,其他一切都會失去意義。生存環境只不過是對我們產生一種間接影響,每一個人的心靈也并不全合乎他周圍的環境,各人都活在自己的心靈世界中。至于所處的世界如何,主要在我們以什么方式來看待之。每一個人作為意志的一種表現,又是整個意志世界一部分,但作為主體又都有一個依賴于他自己的對象世界,這就是存在于其表象中的世界,即現象世界。

索倫•克爾凱郭爾(1813--1855):我們許多人,尤其在青春期時,面對現實生活極度不安。生活是一個偶然接著一個偶然,除了必然死亡外沒有肯定性。這不是一個舒適的狀態,但對于成為一個人卻是必需的。成為一個人是一項工程,我們的任務不是發現我們是誰,而是創造我們自己。

弗雷德里克•尼采(1844--1900):強調主觀的重要性。我們更多的是意志的產物,而不是非人性的智力。如果我們給自己以掌握權利意志的自由,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創造和本來的潛力。尼采把價值放在個體“權利意志”的價值上。當社會提倡對虛幻世界的關心而使我們感到無力量時,我們就放棄了對這一價值來源的承認。我們如果像綿羊一樣承認“群體道德”,就只能是一般人。但是如果我們給自己以掌握權利意志的自由,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創造和本來的潛力。

馬丁•海德格爾(1889--1976):我們存在于“世界里”,而不要認為自己與所存在的世界是格格不入的。我們用無用的談話和瑣碎的事來充斥每一天,表明我們認為自己會一直活下去,可以浪費一天又一天。我們的情緒、感覺(包括焦慮和死亡)可以用來了解我們是在真實地生活還是在不真實地按照他人的期望構造自己的生活。當我們將這一智慧從模糊的感覺轉換為明確知覺時,就可能對自己的將來得出積極的答案。海德格爾提出的現象存在主義,對人類歷史的看法不是著重于過去事件,而是鼓勵個體尋找前面的“真正體驗”。

讓•保羅•薩特(1905--1980):人比早期存在主義者所認為的還要自由。在我們的過去和現在之間的空間中——什么也沒有,可以讓我們選擇我們所希望的。我們的價值是我們選擇的。不能承認自由和選擇會導致情感問題。這種自由很難面對,所以我們會找借口說“因為過去的情況,我現在不能改變”。薩特把借口稱為“壞信念”。不管我們曾經怎么說,我們現在可以做出選擇,成為不同的人。但是選擇就要負責任,這就是自由的另一面:責任。

馬丁•布博(1878--1965):人類生活在一種中間狀態,即,永遠沒有恰是我,總是有其他人。作為主體的我,我的改變決定于另一個是它還是你。但有時候我們會犯很大的錯誤,將另一個人降低到僅僅是一個物體的水平。在這情況下,兩人的關系就成為我/它關系。布博強調在場的重要性。在場有三個功能:①保證真正的我/你關系;②對存在于一個情景中賦予意義;③使個體對此時此地負有責任。

魯德維格•賓斯溫格(1881--1966):提倡一種整體自我模式,這一模式涉及人與環境的關系。賓斯溫格接受海德格爾“我們都是被扔到這個世界上”的觀點。然而,這種“扔到”的現象并不意味著我們就沒有選擇的責任以及對未來的計劃。存在主義強調人類體驗和精神的方面。

麥德•博斯(1903--1991):認同存在于這個世界的觀點,它指我們反映生活事件的能力,并對這些事件賦予意義。人類有能力對許多事件作出選擇。

當代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主要人物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的四個先驅建立者是維克多·弗蘭克爾、羅洛·梅、杰姆斯·巴肯托和愛爾文·雅羅姆,他們都具有很強的存在主義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背景,發展了心理治療中的存在主義療法。

弗蘭克爾建立了意義心理學,即“通過意義進行治療”。弗蘭克爾的哲學模式指明完全地生活意味著什么。“生活包括每日掌握生活的能力,以及在痛苦中找到意義”。他的著作中的主題是生命在所有情況下都有意義,生命的中心動機是對意義的追求,在我們的思維中發現意義的自由,正合身體、心理和精神。按照弗蘭克爾的觀點,現代人有生活的手段,但經常沒有生活的意義。我們時代的基調是無意義,或“存在真空”,當人們不在忙于日常的事務時常常體驗到這種情感。治療過程的目的在于促使個體通過包括苦難、工作和愛來發現意義和目的。

梅認為,存在需要勇氣,我們的選擇決定著我們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內心中不斷存在著斗爭。我們雖然想變得成熟和獨立,但我們認識到成長常常是痛苦的過程。因此,在依賴的安全和成長的喜悅和痛苦之間存在著斗爭。

巴肯托根據存在主義對個體當前存在的關心和人本主義對每個個體的整體強調建立了一種深入治療的方法。巴肯托把治療看做是治療師和來訪者深入到來訪者主觀世界的一次旅程。他強調說這一任務要求治療師與自己的現象世界進行接觸。按照巴肯托德觀點,治療關心的主要問題是幫助來訪者考察他們是怎樣回答生活中有關存在的問題的,并促使他們改變回答,開始真實地生活。

雅羅姆所建立的存在主義療法注重于人類的四個基本的考慮:死亡、自由、存在疏離、無意義。

關鍵概念

人性觀

存在主義運動的重要標志是反對將治療看做是一些技術、這個療法的根本在于理解做人的意義是什么,存在主義運動強調對人的尊重,探索人的行為的新方面,希望用不同的方法來理解人,基于對人類本質的假設,這個療法使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當前存在主義療法的注重點在于來訪者感到獨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為孤獨感到焦慮這種感覺。存在主義治療師并不建立治療的規則,而是努力去理解人們深層的體驗。

存在的重要性從來不是固定不變的基本上可以被理解為存在主義對人的本質的看法。人們在不斷通過各種任務來重新創造自己。人們總是在不斷地變化、出現、進化、成為新的人。作為一個人意味著要對存在進行發現和理解。我們不斷詢問自己、他人和世界。我們的問題在不同的生命階段雖然不同,但是基本的主題不變。這些問題是:“我是誰?我以前是誰?我以后會怎樣?”

根據存在主義療法的觀點,人類生活的基本方面包括:①自我知覺的能力;②自由和責任;③建立個人認同和建立與他人有意義的關系;④尋找意義、目標、價值;⑤焦慮是生活的一種狀況;⑥對死亡和不存在的知覺。這些觀點來自于對存在主義療法治療師著作中的主題的總結。下面是詳細介紹及其對治療實踐的意義。

觀點1:自我知覺的能力

作為人,由于我們能夠進行自我知覺,我們可以思考并進行決策。知覺得越多,獲得自由的可能性越大(見觀點2)。因此,擴展我們的知覺就是增加充分生活的能力。我們可以認識到:

●我們是有限的,我們沒有無限的時間來做我們想做的事情。

●我們可以采取行動或不行動,不采取行動是一種選擇。

●我們選擇自己的行動,因此我們可以部分地創造自己的命運。

●意義不會自動地賦予我們,意義是尋找的結果,當我們發現了獨特的目的時候就發現了意義。

●存在主義焦慮,基本上是對自己自由的一種意識,是生活中基本的一部分;當增加了對自己所具有的選擇意識后,也會增加對這些選擇后果應負責任的感覺。

●我們都會感受到孤獨、無意義、空虛、內疚、孤立。

●我們基本上是單獨的,但我們有機會與他人建立關系。

我們可以選擇擴大或限制我們的知覺。因為自我知覺是人類能力中最根本的能力。擴展自我知覺的能力對于人的成長是最基本的。下面是在咨詢過程中個體常常會領悟到的知覺。

●他們看到自己是怎樣用依賴的安全換來伴之而來的焦慮。

●他們開始看到自己的認同是建立在他人對自己的定義之上的;這就是說,他們在從他人那里,而不是從自己本身,尋求對自己生存的贊同和肯定。

●他們開始知道,自己在許多方面都囿于過去的決定,他們認識到他們可以做新的決定。

●他們學到雖然他們不能改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但是能夠改變看待這些事情和對這些反應的方式。

●他們學到他們并不是命中注定未來將會與過去一樣。因為他們可以從過去中學習,從而改變未來。

●他們認識到自己過于注意死亡,因此沒有很好地享受生活。

●他們可以接受自己的局限性,但任然感到是有價值的,因為他們懂得人不必是完美的才有價值。

●他們開始認識到他們沒有很好地生活在當前的每一時刻是因為過于生活在過去,對未來進行過多的考慮,或是想同時做過多的事。

觀點2:自由和責任

一個有代表性的存在主義療法的主題是,人可以自由選擇不同的道路,因此他們在自己命運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們雖然在進入這個世界時是沒有選擇的,但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方式和成為什么樣的人卻是自己的選擇。由于這種根本的自由,我們必須接受指導自己生活的責任。然而,我們可以用各種借口來躲避現實。在談到“命不好”時,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認為這是不接受個人責任的一種不真實。人們在慨嘆命不好時常說:“我天生就是這樣,我只能這樣做”;或“我天生就是這樣,我生在一個酗酒的家庭。”薩特認為我們不斷面對成為什么樣的人的選擇,只要存在著這種選擇就沒有完結。

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行動,對自己不采取行動的決定,都負有責任。根據薩特的觀點,人們是被曾判定擁有自由的。他要求人們為自己進行選擇。存在焦慮是因為認識到躲避了這種選擇,或選擇了不選擇。這就是當沒有真實地生活時所體驗到得內疚感。它來自于讓他人來評定自己,或為自己做決定。薩特說:“我們就是我們的選擇”。不真實地存在方式表現在缺乏對自己生活個人負有責任的認識,被動地認為自己的存在大部分是被外部力量所控制的。真實的存在意味著真實地面的自己對什么是有價值的存在的評價。

因此,對于存在主義者來說,自由與作為人是相同的,自由與責任相聯。我們是自己生活的作者,因為我們創造自己的命運,創造自己的生活環境,也創造自己的問題。承認責任是變化的基本條件。不愿意接受責任,認為自己的問題都是他人造成的來訪者,將不能從治療中獲益。

弗蘭克爾也把自由和責任聯在一起。他認為,自由是有一定限制的。我們在環境中不是自由的,但是我們有自由與環境限制進行抗爭。最終,環境受著我們決定的制約。我們是有責任的。

治療師要幫助來訪者發現他們是怎樣躲避自由的。鼓勵他們學會使用這種自由。否則,就會使來訪者變得有缺陷,使他們出現依賴于治療師的心理問題。治療師要讓來訪者知道,他們可以明確接受他們是有選擇的,盡管在他們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里,他們都是在躲避這些選擇。

人們來找治療師常常是因為他們覺得對怎樣生活失去了控制。他們可能讓治療師來給他們指引、給他們一些指導或給出奇跡的治愈。他們也許是需要被傾聽和理解。治療師的兩個基本任務是讓來訪者認識到他們是怎樣讓他人來為自己做決定的,鼓勵他們開始自主。在鼓勵來訪者去探索其他比現在的局限性的生活方式更有成就的生活方式時,一些存在主義治療師會問:“你一直用某種方式生活,現在你認識到了這樣生活的代價,你愿意創造一種新的方式嗎?”有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需要讓來訪者生活在舊的生活方式中,因此改變的決定必須來自來訪者。

觀點3:努力取得認同和與他人關系的努力

人們對保持自己的特性和中心都很關心,同時他們也愿意與他人和自然建立聯系。每個人都愿意發現一個自我,即,發現(或創造)個人認同。這不是一個自動的過程,它需要勇氣。作為一種合群的動物,我們都在努力與他人建立聯系。我們必須把自己交給他人,關心他人。許多存在主義作家討論孤獨、無根、異化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說是沒有能夠與他人和自然建立聯系。

許多人的問題是通過自己世界中的重要他人來尋求指導、答案、價值、信念。我們不是相信自己,在內心尋找和發現生活中所存在的沖突的答案。我們成為他人希望我們所成為的人。我們的存在變成了要植根于別人的期望之中,我們與自己成為了陌生人。

存在的勇氣  保羅·提里奇,20世紀基督教的主要人物,認為對自己有限的本質的認識使我們能夠注意最高的關心。我們需要勇氣發現真正的“存在基礎”,并使用這種力量來超越摧毀我們虛無方面。我們努力發現、創造、保持深藏內心的核心。來訪者最大的恐懼之一是發現自己沒有核心、沒有自我、沒有內容,只是其他人期望的反應。來訪者可能會說:“我害怕發現自己什么也不是,我沒有什么東西。我會發現我是一個空殼,內心是空的,如果摘掉面具就沒有什么了。”

存在主義治療師在開始時可能會請來訪者允許自己將自己什么也不是、只是他人的期望總和、只是父母的期望這種感覺強化。他們現在感覺如何?他們是否只能永遠這樣?有沒有改變的方法?如果發現沒有自我,他們是否能夠創造一個自我?他們可以從哪里開始?當來訪者表現出認識到這種恐懼的勇氣,把認識變成語言并與他人共享,它就不再那么可怕。我發現最好的是在開始時讓來訪者接受他們沒有自我的生活方式,然后探索他們是如何失去了與自我的聯系的。

孤獨的體驗  存在主義者認為人們生存環境的一部分就是孤獨體驗。但他們還認為,我們可以從查看自己的體驗中和感到分離的體驗中獲得力量。當我們認識到不能依靠任何人來獲得對自己的肯定時,就會體驗到孤獨感;這就是說,我們自己必須給生活以意義,我們自己必須決定怎樣生活。如果當我們獨自一人時不能容忍自己,怎么能夠期望我們與別人在一起時使別人感到有所得?在與他人建立穩固的關系之前,我們必須與自己建立關系。我們必須學會傾聽自己。我們必須能夠自己獨立,才能夠真正與他人站在一起。

關于人的存在是獨自的又是與他人相連的這種觀點是矛盾的,但這一矛盾正是描繪了人類的狀況。如果認為我們可以治愈這種狀況,或者認為它應該被治愈,則是十分錯誤的。我們最終是獨自一人。

與他人相連的體驗  人依賴于與他人的關系。我們想要在他人的世界是重要的,我們也想感到他人的出現在我們的世界中是重要的。當我們能夠獨自站立時并且從自己的內部尋求力量時,我們與他人的關系是基于我們的成就,而不是我們的缺失。當我們感到缺失時,我們與他人的關系只是一種依賴、寄生關系。

治療的一個功能就是幫助來訪者區分神經質地依戀于另一個人與能夠使雙方都成長的有助于生活的關系。治療師可以讓來訪者考察他們從他與他人的關系中得到什么,他們如何避免密切接觸,他們怎樣使自己不具有平等關系,怎樣建立治療性的、健康的、成熟的人際關系。

與我們的認同奮斗  對自己最終是孤立狀態的知覺可能是讓人恐懼的,有些來訪者可能會不愿接受自己的鼓勵和疏離。由于害怕面對孤立,法哈指出有些人就會陷入從童年早期獲得的形象或認同,不斷作出儀式式的行為模式。他指出有些人陷入一種做的模式,以避免生存體驗。

治療的一部分過程是治療師讓來訪者開始考察他們是怎樣離開自己認同的,特別是怎樣讓他人來為自己設計生活的。當來訪者認識到他們將自由交給了他人、在治療中將重新找回自由時,治療過程本身對來訪者常常是可怕的。存在主義治療師拒絕給出簡單的答案,他們要讓來訪者面對現實,自己找出自己的答案。

觀點4:尋找意義

人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從生活中努力尋找重要性和意義。根據經驗,導致人們尋求咨詢和治療的內部沖突常常集中在存在問題上:我為什么在這里?我從生活中想要得到什么?什么可以使生活有目的?從哪里能夠找到生活的意義?

存在主義療法能夠提供一個概念性的框架,它幫助來訪者挑戰生活的意義。治療師可能問的問題有:“你是否喜歡你的生活方向?你對現在的生活滿意嗎?你今后要成為什么?如果你對自己是誰和想要什么感到困惑,你能做些什么來使自己清楚一些?”

拋棄舊價值觀問題  治療中的問題之一是來訪者在拋棄舊的價值觀后不能找到其他的、合適的價值觀來代替原來的價值觀。當來訪者不再固守以前從未真正懷疑過的價值觀、現在體驗到一種真空時,治療師怎么辦?來訪者可能說自己感到像是一條沒有槳的船。他們為新發現的自己尋求合適的、新的指南和新的價值觀。然而,在一段時間內,這些東西都不存在。也許治療過程的任務就是幫助來訪者創造一個與他們的生存方式一致的價值系統。

治療師的工作是相信來訪者有能力最終發現一個來自于自己的、能夠賦予生活意義的價值系統。毫無疑問在一段時間內他們將會猶豫不定,由于缺乏清晰的價值觀而感到焦慮。治療師的信任對于來訪者相信自己能夠發現新的價值來源是很重要的。

無意義  當所生活的世界顯得無意義時,來訪者會考慮是否還值得繼續奮斗,甚至是否還值得繼續活下去。面對死亡的前景,他們可能會問:“因為最終是要死的,我現在所作的一切有意義嗎?當我死去后我所作的事情會被忘記嗎?既然是要死的,我現在還奮爭什么?”弗蘭克爾說,這種無意義感是現代生活中主要存在的神經癥。

生活中的無意義導致空虛和膚淺,或弗蘭克爾說的存在真空。因為沒有事先設計好的生活,人要面臨自己創造意義的任務。有些時候,人們會感到生活的空虛。因此不再努力去創造一個有目的的生活。體驗到無意義和建立作為有意義生活一部分的價值,是咨詢中應該進行的工作。

與無意義相關的概念是存在內疚。這是來自無能力感的一種狀態,也可能是由于認識到自己沒有成為想要成為的人。這是認識到自己的行動和選擇沒有表達出一個完全的人的全部。這種內疚不被認為是神經性的,也不被認為是需要治療的癥狀。相反,需要對此狀況給與探索,看一看來訪者能否以此來了解自己生活的方式。

建立新的意義  意義療法幫助來訪者找到生活中的意義。治療師的功能不是告訴來訪者他們生活中的意義是什么,而是指出即使是在苦難中也能發現意義。面對痛苦、內疚、絕望和死亡的人可以對絕望挑戰從而取得勝利。然而,意義不是我們可以直接尋找和獲得的。相反,我們越是理性地尋求它,越可能迷失它。雅羅姆和弗蘭克爾都贊同,意義與幸福一樣,都只能間接地追求,找到生活的意義是投入的一個副產品,即投入到創造、愛、工作和建設中。

觀點5:作為一種生活狀態的焦慮

焦慮來自生存的掙扎、保持和確定個體的存在。焦慮產生的情感是人類生存不可避免的方面。存在焦慮是面對“存在的內容”——死亡、自由、存在疏離、無意義而產生的結果(雅羅姆)。

存在主義治療師對正常和神經癥性的焦慮給予區別,把焦慮看做成長的潛在來源。正常焦慮是面對一個事件時的合適反應。而且,這種焦慮不必給予壓抑,它可以用來激勵改變。相反,神經癥性的焦慮與情景不成比例。它通常不被意識,常常使個體無法行動。因為我們沒有焦慮就不能存在,因此治療目標不是消除焦慮。心理健康意味著神經癥性焦慮越少越好,接受作為生活一部分的不可避免的存在焦慮(正常焦慮),并與之奮斗。沒有焦慮就不能生活,也不能面對死亡(梅&雅羅姆)。

存在焦慮是正常焦慮的一個建設性的形式,可以成為對成長的刺激。當我們日益認識到我們的自由,意識到接受或排斥自由的結果時,就體驗到這種焦慮。當我們做出決策對生活進行重建時,與之相伴的焦慮可能是準備好變化的信號。如果學會傾聽焦慮的微妙信息,我們就敢于開始邁出改變生活的步伐。

許多尋求咨詢的來訪者要求得到可以消除焦慮的答案。雖然為了避免焦慮制造生活中有安全感的幻想,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應對不可知,但是我們在某種水平上知道,當我們認為發現了固定的安全時,是在欺騙自己。我們可以限制自己的生活來躲開焦慮,因此而減少選擇。然而,開始新的生活意味著開始焦慮。當避開焦慮時我們要付出昂貴的代價。

根據梅的觀點,自由和焦慮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焦慮與產生新的思想的興奮相聯。因此,當運用自由從已知走向未知時,就會體驗到焦慮。由于害怕,很多人都避免邁步走向未知。

治療師認識到存在焦慮和指導來訪者發現建設性地應對焦慮的方法是根本的。存在主義療法的目標不是消除焦慮,因為這樣做將消除活力的源泉。咨詢者的任務是鼓勵來訪者建立勇氣去面對生活,主要是堅定立場、做出行動或做決定(杜贊—史密斯)。

存在主義治療是可以幫助來訪者認識到學習怎樣容忍模糊和不確定,以及怎樣不依賴他人生活,這些是從依賴到自主征程中必要的階段。治療師和來訪者可以共同探索可能性,雖然離開不良方式、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會存在一段時間的焦慮,當來訪者體驗到新的生活方式的滿意感時,焦慮將會消除。當來訪者變得更加自信、對災難的焦慮將會降低。

觀點6:對死亡和不存在的認識

存在主義者對死亡沒有消極看法,認為認識到死亡是人類的一個基本狀態可以給生活更重要的意義。人的一個明顯特點是掌握未來現實的能力,和掌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現實。如果要將生命看得重要就需要對死亡進行思考。弗蘭克爾認為,死亡不應該被認為是一種威脅。相反,死亡激勵我們更完整地生活,抓住每一個機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如果我們保衛自己,不讓自己認識最終死亡的現實,生活就會變得平淡、無意義。但如果認識到我們是會死的,我們就會知道我們沒有永遠來完成我們的任務,現在每一時刻都是關鍵的。對死亡的意識是生活和創造的熱情來源。生死相依,雖然死亡將毀滅我們,但關于死亡的想法卻可以拯救我們(雅羅姆)。

雅羅姆建議治療師向來訪者直接談關于死亡的現實。他相信對死亡的恐懼藏在內心,一直困擾著我們。死亡是治療過程的客人,雅羅姆相信對它的忽視似乎是在說死亡這個題目過于沉重以至于不能碰。直面這一恐懼可以幫助我們將死氣沉沉的生活轉變為更真實的生活。

存在主義療法的一個重點是探討來訪者做他們認為有價值事情的程度。如果沒有病態地總在想并不存在的恐懼,來訪者就可以建立對死亡的一種健康知覺,以評價他們生活得如何,以及他們希望在生活中做出什么改變。害怕死亡的人也害怕生活。如果我們肯定生活,盡量完全生活在現在,就不會不斷地被生命的結束困擾。

治療過程

治療目標

許多治療體系的一個基本目標是使個體接受使人敬畏的自由和行動的責任。存在主義療法被認為是請來訪者認識到他們沒有過一種完全地、真實的生活,并作出使自己成為可以成為的人的決定。治療的一個目的是幫助來訪者轉向真實,學會認識什么時候他們是在欺騙自己。存在主義理論認為不能逃避自由,因為我們總是要負責任的。但是,我們可以放棄自由,這將是最大的非真實。

存在主義療法尋求將來訪者拉出他們不變得慣例,對妨礙他們自由的狹窄和強迫的方式進行挑戰。雖然這個過程使個體有放松感,并增加了自主,但新的自由又會增加他們的焦慮。自由是走向新道路的冒險,而且不能肯定這些路會通向哪里。如果要使成長出現,就要面對“眩暈”和對自由的恐懼。正是生活中缺乏保證才會產生焦慮。因此,存在主義療法是基于創造一個有價值的存在這一真實目的之上的。

梅認為人們來治療時是帶著自我服務幻想的,即他們內心是被奴役的,有人(治療師)可以解救他們。因此,心理治療的目的不是傳統上所認為的對來訪者進行“治療”,而是幫助他們開始認識到他們在做什么,幫助他們走出受害人的角色。存在主義療法的任務是教來訪者傾聽有關已經知道的關于他們自己的事情,雖然他們可能沒有注意他們知道什么。治療是將來訪者潛力挖掘出來的過程。

巴肯托指出治療有三個主要任務:①幫助來訪者認識到他們沒有完全出現在治療過程中,并看到這一問題在治療外是怎樣限制他們的;②支持來訪者面對他們長時間避免的焦慮;③幫助來訪者重新認識自己和世界,促進更真實地接觸世界。更多的知覺是存在主義療法的中心目標,它使來訪者可以發現還存在著以前認為沒有的其他可能性。來訪者開始認識到他們可以改變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方式。

在存在主義療法中完成這些任務需要一定的時間,因為它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事情。

治療師的功能和作用

存在主義療法主要關心的是了解來訪者的主觀世界,幫助他們有新的理解與選擇。著重點在于來訪者當前的生活情景,不是幫助來訪者重新發現自己的過去。他們主要的興趣是每一位來訪者獨特的掙扎。存在主義治療師讓來訪者直接發現他們“陷入困境”的原因。

存在主義治療師通常接待的是被稱為有局限性的人。這些來訪者對自己只有有限的認識,對自己的問題本質很不清楚。對于自己的問題他們只能看到很少的選擇,他們常常會感到被困住與無助。治療師的中心任務是質詢這些來訪者有限存在的方式,或他們是怎樣被困住的,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在制造這種情形中的作用。用此方法,來訪者可以看到他們是怎樣成為現在樣子的,以及怎樣可能拓寬自己的生活。一旦來訪者面對他們的過去和現在存在的沉悶方式時,他們就可以開始接受為未來而改變的責任。

來訪者在治療中的體驗

在存在主義治療中來訪者得到清楚的鼓勵,他們要認真地體驗自己的世界。要求他們對現在的選擇怎樣活在這個世界上負起責任來。有效治療不會停留在這一認識上,治療師鼓勵來訪者在通過治療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內省基礎上采取行動。來訪者應該走到世界中去,決定他們將怎樣開始不同的生活。來訪者在治療過程中還要采取積極地態度,因為在這些過程中他們要探索自己的恐懼、內疚感和焦慮。

對于很多來訪者來說,僅僅是決定開始心理治療這一點就很恐懼。打開自己心中的門常常會是害怕的、激動的、高興地、抑郁的,或者是這些情感的混合。在來訪者打開他們關著的心靈之門時,他們也就開始松開心理上捆綁自己的決定性鐐銬。他們逐漸開始認識到他們的過去和現在,他們能夠更好地決定想要什么樣的未來。通過治療過程,來訪者可以探索實現自己理想的不同方法。

當來訪者抱怨自己的無助,認為自己沒有任何力量時,梅提醒他們走向自由的道路開始于將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之前。無論他們自由的范圍是多么窄,來訪者都可以從小步開始建立和擴展自由的范圍。

杜贊—史密斯對于治療路程給與了詩意的描述:

走上存在主義治療的旅程要求我們準備好被在路上發現的東西所震撼,不怕發現自己的局限和弱點、不確定和懷疑。只有帶著這種開放和好奇的態度,才能面對每天不可思議的神秘,這可以帶我們超越每天的困擾和痛苦,面對死亡,幫助我們重新發現。

存在主義治療中的來訪者體驗的另一個方面是面對終極考慮,而不是應對當前的問題。治療過程中一些主要的題目是焦慮、自由和責任、疏離、異化、死亡及其對生存的意義,不斷尋求意義,存在主義治療師幫助來訪者用勇氣、希望、愿意找到生命的意義來面對生活。

治療師和來訪者的關系

存在主義治療師將與來訪者的關系放在重要的地位。關系本身是重要的,因為在治療情景中這一人與人的接觸可以刺激積極的改變。治療師相信他們對來訪者基本的態度和他們自己誠實、正直、有勇氣的個人特點是他們可以提供給來訪者的。治療是治療師和來訪者共同的旅程。

布博的“我/你關系”概念有很重要的意義。

存在主義治療師以真誠的關心和同情與來訪者分享他們的反應,這是加深治療關系的一種方式。巴肯托強調治療師在場在這一關系中的關鍵作用。

治療關系的核心是尊重,這意味著對來訪者真實地應對困難和發現其他生活方式的能力具有信心。來訪者最終把自己看做是對于自己的存在是積極和負責任的,而在治療前,他們可能將直接看做是無助的。他們增加了接受自己和面對所具有的自由的能力。

治療師通過示范真實行為來使來訪者成長。如果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讓自己隱藏起來,作出不真實的行為,來訪者也會保持戒備,堅持他們不真實的方式。因此,治療師可以通過在合適的時間有選擇地說出自己的反應幫助來訪者對自己不太陌生。當然,這樣的暴露并不意味著不加選擇地說出每一個想法和反應。要對來訪者說出不斷出現的反應,特別是當說出這種反應可能會對來訪者有幫助時更要這樣做。

應用:治療技術與步驟

存在主義療法與其他很多治療不同,它不是技術取向的。存在主義治療師采用的干預是基于對人類存在本質的哲學觀點上的。

杜贊—史密斯提出存在主義治療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對治療師和來訪者的個人創造性持開放性態度。她認為存在主義治療師需要讓治療適合自己的個性和風格,而且要對每一個來訪者的要求敏感。主要的原則是存在主義治療師的工作要對每個來訪者的特點做出反應。

治療師對自己的使用是治療的核心。當治療師自己的最深處與來訪者最深處相遇時,咨詢過程就處于最佳點。

存在主義治療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咨詢師幫助來訪者找出并弄清他們對世界的想法。

第二階段,鼓勵來訪者更全面地考察他們當前價值系統的來源和權威。

第三階段,幫助來訪者將所學到的有關對自己的了解付諸行動。

應用領域

面對發展危機的來訪者、有痛苦體驗的來訪者、面對死亡的來訪者、面臨重要決定的來訪者存在主義療法特別合適(梅&雅羅姆)。

杜贊—史密斯認為存在主義療法適合于愿意面對自己生活中的問題的來訪者、那些感到不符合現在社會的來訪者以及那些尋求生活意義的來訪者。

巴肯托和布雷克認為存在主義療法特別適用于那些缺乏認同感的人。

局限性

對持有系統觀點的人來說,對存在主義的批評是過于個人主義,他們忽視了引起人類問題的社會因素。另外,它高度注意自我決定的哲學假設,而不考慮許多受到壓迫的人所面臨的復雜因素。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0人已踩 0人已贊

服務與支持

給力心理APP

給力心理APP
給力心理
AP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久久免费大片| z0z0z0另类极品| 激性欧美激情在线播放16页| 国产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男| www.黄色在线| 成都4片p高清视频| 久别的草原电视剧免费观看 |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国产国产精品人在线观看| 18videosex性欧美69| 在线看片人成视频免费无遮挡| 一级特黄aaa大片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国产高清一级毛片在线人| 亚洲一区二区观看播放| 欧美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免费大片黄国产在线观看| 美女露胸视频网站| 国产亚洲欧美久久久久|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精品乱子乱xxxx|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少妇| 奇米影视四色中文字幕| 一级做a爰性色毛片免费| 成年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免费无码| 春色www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人jizz日本人| 欧美日韩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在线乱子伦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搜索|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网站| 把她抵在洗手台挺进撞击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看|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在打烊后仅剩两人接档泡面番| yw193龙物视频永不失联| 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 两个小姨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