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就是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某種信念(B)所直接引起。這種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理論闡述
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正是由于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呢。情緒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事件A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緒體驗。然而,你有沒有發現同樣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同樣是報考英語六級,結果兩個人都沒過。一個人無所謂,而另一個人卻傷心欲絕。
為什么?就是誘發事件A與情緒、行為結果C之間還有個對誘發事件A的看法、解釋的B在作怪。一個人可能認為:這次考試只是試一試,考不過也沒關系,下次可以再來。另一個人可能說:我精心準備了那么長時間,竟然沒過,是不是我太笨了,我還有什么用啊,人家會怎么評價我。于是不同的B帶來的C大相徑庭。
常見的不合理信念
1. 人應該得到生活中所有對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愛和贊許;
2. 有價值的人應在各方面都比別人強;
3. 任何事物都應按自己的意愿發展,否則會很糟糕;
4. 一個人應該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災禍;
5. 情緒由外界控制,自己無能為力;
6. 已經定下的事是無法改變的;
7. 一個人碰到的種種問題,總應該都有一個正確、完滿的答案,如果一個人無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8. 對不好的人應該給予嚴厲的懲罰和制裁;
9. 逃避可能、挑戰與責任要比正視它們容易得多;
10. 要有一個比自己強的人做后盾才行。
合理情緒療法
合理情緒療法是 20 世紀 50 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國創立,它是認知療法的一種,因此采用了行為治療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稱之為認知行為療法。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理論主要是 ABC 理論,這一理論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對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
埃利斯對人的本性的看法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無理性的、不合理的。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去行動時,他們就會很愉快、富有競爭精神及行動有成效。
2. 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情緒上或心理上的困擾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邏輯思維所造成。
3. 人具有一種生物學和社會學的傾向性,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維和無理性的不合理思維。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維與信念。
4. 人是有語言的動物,思維借助于語言而進行,不斷地用內化語言重復某種不合理的信念,這將導致無法排解的情緒困擾。
為此,艾利斯宣稱: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就成了 ABC 理論的基本觀點。在 ABC 理論模式中, A 是指誘發性事件; B 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后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 C 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 A 引起的,即 A 引起了 C 。 ABC 理論則指出,誘發性事件 A 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 B 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作者:owind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