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格意象分解原理
人格是什么,它的結構和功能是什么樣子的,對此并沒有一個所有學者都公認的結論。從意象對話理論來看,這是一個必然,因為人格并不是一個物質現實中的實體。在物質世界中并沒有“人格”這樣的實體存在,人有軀體也有大腦,但是軀體和大腦并不是人格。對每一個人來說,人格都只是一個心理現實。而按照我們的理論,心理現實是兩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產物:一是有相應的心理經驗;二是有對這種心理經驗的符號化認知過程。
作為人格基礎的心理經驗,是我們經驗中對每一個人的行為的獨特性和穩定性的覺察。我們發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為模式,我們也發現對每一個人來說,他的行為模式有一些基本穩定的規律。而作為符號化的過程,我們因此而假定有一種心理的結構存在,這個結構決定了每個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我們把這個結構叫做人格。
既然人格是心理現實,那么,我們對它符號化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結果就不會相同。符號化的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些人用邏輯思維去認知它,有些人用原始精神機構的原始認知去形成對它的認知。這兩種認知必然會帶來不同的人格理論。各種人格特質理論是前者的表現,而心理動力學,特別是榮格心理學理論則和后一種認知關系更密切。人格意象分解是以原始精神機構為工具,利用意象去觀察并用邏輯思維總結而得到的人格理論。
用意象作為符號來看,則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以及每一個人的獨特性,都是因為每個人在原始精神機構中形成的各個意象不同。
在每個人心中,概括性不同的各個意象,并不是散亂分布的,而是有層次、有結構的。概括性越高的在越深的層次。在淺層一組意象構成的結構主要是情結,在深層一組意象構成的結構是原型。所有這些結構相互都有聯系,最后形成一個總結構。每個人的總結構都必然和其他人的結構不同,每個人的這個獨特的總結構就是他的人格。
因為人心中的所有結構之間都有聯系,一旦割斷了這些聯系,則每個結構都會受到影響,因此我們可以說人格是整體的,不可以分割。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可以為了研究方便,把每個具體結構標示出來,把每個具體結構大致獨立地看待。我們可以用類比的方式來說明這個道理:我們的社會也是一個整體,每一個人的存在實際上都和他所處的社會不可分割。如果把一個人從社會中完全分割出來,他將不能成為人。但是,如果有人說,因為社會不可分割.所以我們不能研究單個的人。這將是一種錯誤。社會固然不可分割,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把單個的人標示出來,單獨進行研究,并研究他和這個社會的關系。同樣,人格固然是整體,我們還是可以把人格中的次一級的結構標示出來單獨研究。
我們的方法,是用意象的形式看構成人格的情結、原型等次級結構。我們把用意象形成展現出的這些次級結構稱為子人格。
在我們看來,人格是由子人格構成的總體結構。每個子人格之間大致獨立,不過各個子人格之間又是有關聯的。把人格用意象分解為子人格的過程就叫做人格意象分解。
在心理治療中,人格意象分解可以作為一種人格測量,使我們對來訪者的人格有一個總體的了解,也可以從中引出多種治療方法。
人格意象分解基本操作
人格意象分解的操作步驟符合意象對話的一般方式。首先簡單介紹一些人格意象分解,引起來訪者的興趣。告訴來訪者我們引出的子人格將表現為一個想象出的形象,比如一個人的形象,這個形象也許是男,也許是女,也許是老,也許是少。如果來訪者有一些擔心和疑問,可以適當做一些解釋,消除他的顧慮。
讓來訪者舒適地坐好,有時也可以讓他們躺在床上。周圍的環境最好比較安靜,光線不要太強烈,這樣來訪者不容易分心或被干擾。隨即引導來訪者放松。
然后,就是引導他們去尋找子人格。一種指導語是:“每個人都有內心沖突、內心矛盾的體驗。有時你會覺得你好像有幾個不同的‘我’,他們經常會有沖突、矛盾。這些互相矛盾的成分我們稱它作‘子人格’,只要放松地去體驗,每個人都會有許多的‘子人格’。好,現在你舒適地坐好,閉上眼睛,放松,輕聲地問自己‘我有什么子人格’。然后,你只是安靜地等待,不要刻意去想,放松你的意識,等待他們的形象在你眼前自然出現。對出現的人格成分你也不要評判,他們都是你人格中的一部分,沒有好壞、優劣。”(此指導語為和我合作開創人格意象分解技術的孫新蘭博士所用)
我們也可以結合一個起始意象進行引導。例如,從房子意象開始,或者從一個草地意象開始。指導語做少許的調整。如果從草地意象開始,則指導語可以是:“每個人性格都有許多不同的側面,現在你舒適地坐好,閉上眼睛,放松,我們去發現這些不同的你。先想象你現在來到了一片草地。看到草地了嗎?看看草是什么顏色?密不密?好,現在你呼喚你的子人格,說我希望認識你們,然后安靜地等待,不要刻意去想,放松你的意識,等待他們的形象在你眼前自然出現。當你面前出現了形象后,請告訴我。對出現的子人格你也不要評判,他們都是你人格中的一部分,沒有好壞、優劣。”
這樣等待著,來訪者的各個子人格的形象會先后出現在他眼前。
在做人格意象分解的時候,我們發現一個規律。一開始出現的子人格往往是人的形象。出現一些人的形象后,就會自發出現一些動物的形象,或者鬼神菩薩的形象,在個別時候還會出現作為人格一部分的植物甚至礦物的形象。
動物、植物以及鬼神的形象都不是我們有意誘發的,而是自發的。我們一般事先不會告訴來訪者人格意象分解中會出現這些形象。幾乎所有的來訪者都會出現這個情況,在幾個或十幾個人物出現之后,來訪者突然說“哎,怎么我現在眼前出現的不是人的形象,是個動物,這是怎么回事?”
在這個時候,心理治療師的回答是“是的,都會出現動物的,你出現的是什么動物?”
來訪者想象中出現的動物、鬼神菩薩,都是“擬人化”的。也就是說,都有人的某種性格,會說人的語言,甚至形象也類似人。植物或者礦物或者其他東西,有時只是在背景中出現。比如,想象美女時,頭上有花朵;手上有寶石戒指。這時的它們不是人格的一部分。而在另外的一些時候,來訪者明確地感覺到,這植物或者礦物是人格的一部分,是有生命的。
某個子人格充分表達時,來訪者的表情、聲調、身體姿勢都會發生明顯的改變,變得和這個子人格的性格一致。如果來訪者說到的子人格是一個寧靜的少女,她(他)的表情就會像少女一樣恬靜,聲調也比較溫和。如果是男性,他說話的聲音還是男性的聲音,但是會很柔和。身體的姿勢也比較收斂。如果來訪者正在說的人格性格暴烈,他(她)的聲音也比較洪亮,表情張揚,身體姿勢也會很開放。有經驗的心理學家可以很容易地通過來訪者表情、聲調和姿勢的變化,看出來子人格的交替。不僅表情、聲調或身體姿勢這些會變化,不同子人格在場時,寫字的筆跡、畫畫的風格、說話的用詞、穿衣服的愛好等都會有很大的不同。
在這些人物被想象出來以后,我們可以從各個方面記錄他的特點。就仿佛追星族為自己的明星建立的小檔案。我們習慣的是記錄以下幾個方面:
姓名:我們告訴來訪者,每個子人格都要為自己起一個名字。讓我們以后可以分辨他,單獨和他交流。我們要求來訪者把自己“投人到這個子人格中”,想象自己就是這個子人格,然后,我問他“請告訴我,你叫什么名字。”然后,讓來訪者等待其腦子中浮現出來的名字,說出來。
在“取名字”這一步中要注意,如果來訪者沒有把自己“投人子人格中”,則出現在腦海中的名字往往是另一個占主導地位的子人格或是其他子人格為這個子人格取的名字。這個名字并不能代表這個子人格。只有來訪者投入地把自己認同于這個子人格的情況下,才是這個子人格自己為自己取名。我們要記錄的是這個名字。
動物或者鬼神不一定需要另外有一個名字,狗就叫狗、虎就叫虎也是可以的。但是,有時候它們也可以有一個名字,比如小狗“貝貝”、小貓“咪咪”。
性別:子人格有男有女,要記錄下性別。
年齡:來訪者可以估計這個形象的大概年齡,也可以直接問這個子人格的具體年齡。
外表和服飾:這一點很重要。特別是要記錄下服飾的樣式、顏色。服裝的顏色是很關鍵的資料。假如出現的是動物,也要問這個動物的顏色。有時,動物的顏色和自然中這個動物的顏色不符合,比如,出現了紅色的貓,這也沒有關系。記下來就是了。
性格:這是最重要的。不妨讓來訪者多說說。記錄的時候務必注意,要原封不動地使用來訪者所說的詞匯,不要有所改變。比如,來訪者用了“溫和”這個詞.千萬不要記錄為“溫柔"。因為用詞的微小差異可能就會導致理解的錯誤。
喜歡什么:這是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這個子人格的性格。
討厭什么:也是為了加深對子人格的理解。
其他:在最后,記錄其他有用的資料。
對每個子人格,都做這樣的記錄,我們就有了一個對子人格的基本了解。當動物等都出現過了,我們估計不會再有新的子人格出現時,就可以結束了。
結束方法:在結束前,我們可以做一次提示“再過5分鐘我們就結束,你問一問,還有別人(指別的子人格)嗎?”這樣的催促,可以把那些潛藏的子人格喚起。甚至我們可以這樣對那些還沒有出現的子人格說“只有5分鐘了,如果你不出現,就沒有機會了。”這樣,那些子人格也會急忙“登場”。
因為一個人的子人格很多,做一次完整的人格意象分解,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大致有2~4個小時。有的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因此我們在分解子人格的心理治療中可以延長時間,把一次咨詢的時間延長到2~3小時。這樣的好處是:可以連貫地做完整個人格的分解。但是,這樣做也有一些不利之處:有時,來訪者和心理治療師都會感到疲勞。我們也可以不一次做完。一次找到部分子人格后,就先停止。以后,再接著找其他子人格。有時,找到部分子人格,解決了這部分子人格的矛盾,來訪者的心理障礙的癥狀就消除了。這樣,我們也就不需要再分析尋找他的其他子人格了。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