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咨詢是什么?用生活中的語言說——就是一個人的心靈成長與行為功能轉變。每一個人的成長都需要付出,為自己的決定和行為付出。付出金錢、時間和體力這就是對自己負責,國外的心理研究結果已經證實:付費對心理咨詢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有時我總在想:可以免費為別人作心理咨詢。是否這樣可以增加練習的機會。實際上我發覺這樣做往往得不到真正的效果。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婚姻出現問題,我免費為她做了一次咨詢,我相信我的話她聽進去不少,但實際的效果尚不理想。因為收錢在咨詢初期會有些內疚,擔心自己是不能解決來訪者的全部問題,其原因是對自己不自信,對技能有所擔心。免費對來訪者是不利的。據現代的心理研究顯示,來自來訪者主動治療的動力是心理咨詢的關鍵,不付費本身就是不勞而獲,不付出又怎能有動力而改變,對來訪人是不負責任的,對他(她)的自我成長和探索是不利的。
“助人自助”,四個字雖簡單,但卻是一個臨床心理咨詢師開始的內省之路。到底是助人自助?還是自助助人?的確是有著本質的區別:助人自助者是熱心幫助他人、真誠的、樂善好施的人。自助助人者是有愛心但又不以滿足自己的愛心欲望的未來專業臨床心理咨詢師的人。中國現代語曰:己所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不把自己所希望的東西強加于人,才是真正的仁愛之人。臨床心理咨詢職業中的我們須自我內察的是:為何要助他?而不是自助?有人問:難道用我的愛心不能幫助他人嗎?這是朋友式的幫助,如物質、經濟和關心。這就是朋友和臨床心理咨詢師的區別。問自己是否要自我成長(就是自助)?自我成長之后才具有能力和資格去助人?
心理咨詢這個職業具有其特殊的職業特點,僅憑愛心是不能幫助到他人心理成長的,沒有經過專業的臨床心理咨詢訓練只能給需要幫助的人帶來再次的心靈創傷。舉個例子,一位雙眼看不到道路的人,怎樣能給看到道路的明眼人指路呢?沒有經過臨床心理咨詢的體悟訓練,就如同一位“心盲”的明眼人,是無法給需要幫助的人士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很多人詢問成為臨床心理咨詢師的直接快捷法:首先從“自我體驗”探索開始,屬于自助方面的內容。首先要學會保護和修通自己。方法就是自我體驗100—150小時(試著請一位咨詢界的老師,一對一的給自己治療,心理咨詢界自戀得說法叫“自我體驗”,像我們現在聯盟的資源非常好)在自我體驗中修通自己,了解自我、理解自己、接納自己和整合自己,是對自身瓶頸的一種突破。再者從臨床心理咨詢師技能體悟訓練,屬于自助方面的內容。
開始臨床心理咨詢前須做的事:
一、臨床心理咨詢師的自我體驗和技能體悟訓練40小時以上;
二、進行臨床心理咨詢的案例督導。
三、在由督導的情況下開始臨床心理咨詢,每月1—2次的案例督導。在案例實踐中整合技術,融會貫通的將自身與技能結合,對每一位不同的來訪者制定適合他(她)自身的治療計劃和方案。自我體驗可以幫助心理咨詢師修通自覺、自察、自律、自誠的根本,督導可以幫助心理咨詢的案例進行,所以不需要拿免費咨詢的來訪者練習。目前大量的心理咨詢人士不做自我體驗,這本身就很說明心理咨詢師自身關于自我成長的猶豫和徘徊,問問自己:為什么不做自我體驗?金錢、時間、其他,這都是不想自我探索的借口。如果沒有做好準備開始自我成長和探索也沒有關系,給自己時間,等到有足夠的力量開始自我探索。嚴格的說,沒有人可以借助咨詢來訪者而得到心理咨詢師自身的自我覺知、自我修通和自我成長。有舍才有得。自我體驗和團體自我體驗是成為專業臨床的個案心理咨詢師和團體心理治療師的必經之路,也是衡量此心理咨詢師的臨床心理技能專業性的職業標準。自我體驗和團體自我體驗能幫助人認識到自己是否具備心理咨詢師的人格特質,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避免盲目投資。
自我體驗和臨床個案的督導,這是一個充滿各種幻想破滅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奇跡的過程。借用中國哲語:“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舍得——是一種人生的慧覺。不是所有學過心理咨詢的人都適合做臨床心理咨詢,中國目前心理咨詢界當中,有人格障礙的咨詢師大有人在,在國外是不允許人格障礙的人做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臨床心理咨詢和治療——需要具有某些人格特質的人,才適合作臨床心理咨詢和治療。雖然現階段在中國沒有政府性的機構來監督和規范,但是作為臨床心理咨詢師的我們的自律和自檢更重要,不是:要我做什么?而是:我要做什么?在臨床心理咨詢和治療中,心理咨詢師自身的德為修通,是對心理治療起作用的看不見的療效因子,最終化在整個治療過程的有為而治、無為而愈之中。這也是為何心理咨詢師需要自身的心靈成長的重要原因。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注:圖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