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統計,目前我國睡眠障礙患者約有3億,睡眠不良者竟高達5億人。被稱為“失眠專家”的李舜偉教授指出,在失眠人群中,有80%左右的失眠與心理、精神有關。睡前喝牛奶、熱水泡腳等固然能輔助人體更好的進入睡眠狀態,但如果失眠是由心理、精神壓力過大造成的,排除壓力,解決心理上的失眠負擔,才是正道。
那么,可以導致人們失眠的心理因素有哪些呢?目前,心理學界公認的有六種:
一、怕失眠心理
有些人經常無精打采地抱怨說:“哎,昨天晚上又沒有睡好覺,今天一點精神都沒有!”到了晚上,他們總是想方設法地讓自己“今晚什么都不想,一定要睡個好覺”。但結果事與愿違,越想睡好覺,越睡不著,越睡不著,就越擔心自己不能入睡,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失眠。
二、夢有害心理
不少自稱失眠的人,往往不能正確看待夢,總認為夢對人體有害,夢是睡眠不佳的表現,甚至有人誤認為多夢就是失眠。這些錯誤觀念往往使人焦慮,擔心入睡后會做夢的“警戒”心理,往往影響睡眠質量。事實上,做夢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且是大腦的一種工作方式。做夢有助于增強人們的記憶,并把無用的信息清理掉。夢本身對人體并無害處,有害的是認為“做夢有害”的心理,使自己產生心理負擔,由此誘發失眠。
三、自責心理
有些人對自己的行為過失感到內疚自責,在腦子里總是重演過失事件,并懊悔自己當初沒有妥善處理。白天由于事情多,自責懊悔情緒稍輕,到夜晚則“徘徊”在自責、懊悔的幻想與興奮中,故輾轉難眠。
四、期待心理
有些人在期待某人或做某事,或擔心睡過頭會誤事的情況下,常出現早醒。比如一位“三班倒”的網站管理員,由于在夜里12點上班,經常晚7點睡覺,但害怕遲到的心理,他睡得很不踏實,常常只能睡上1~2小時,就被驚醒,久之便成了早醒患者。另外,有些人在考試、晉升、職稱評定等重大事情前,往往也容易處于期待興奮狀態,難以入睡。
五、手足無措心理
研究表明,75%的失眠癥患者在他們失眠剛開始前經歷過一次或多次應激性事件,這些事件中最常見的是人際關系問題、情感心理問題、信任危機、缺乏社會理解和支持等。有的人受到突發事件刺激后,不能做出正確的反應,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以致晚上睡覺時也瞻前顧后、左思右想,但始終處于進退維谷、舉棋不定的焦急興奮狀態,不得安眠。
六、童年創傷心理的再現
有的人由于童年時受到喪失父母、恐嚇、重罰等創傷而感到害怕,出現了怕黑夜不能入睡的現象,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好轉。但成年期后,一旦受到某種類似兒童時期的創傷性刺激,就會使被壓抑在潛意識的童年創傷性心理反應再現,重演童年時期的失眠現象。
具體特征包括:敏感、多疑、自信心不足、固執、猶豫不決、完美主義、擔心焦慮;有些人甚至對偶爾幾次不眠造成的頭痛、注意力渙散、記憶力下降等癥狀,也總是感到憂心忡忡;對自己的工作、生活缺乏自信,抗精神壓力的能力不足,遇到挫折時總習慣于自責或壓抑。在對待失眠問題上,這些人過分關注失眠的感覺和對身體的影響,過分關注周圍的環境。
當我們了解了誘發失眠的心理因素,只要及時發現和解決這些心理因素,假以時日,心因性失眠患者就一定能跳出這個怪圈,甚至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