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自卑的心理學者阿德勒談到人為什么會有自卑心理,因為初生的嬰兒是沒有能力去自我照顧自我管理的,嬰兒依賴成年人的哺育和看護,也就意味著仰人鼻息,即使是內心不高興有意見,也不能表達,如果不順從成年人,命運堪憂。這就是人類最早的和環境之間的妥協,自卑的形成與人的軟弱無力有關。
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想要全面對環境實行控制,好讓自己感到安全,這樣的任務是很艱巨的,生活的問題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變換著對人提出適應的要求,當人們感到無法掌控環境,難以應對外界發出的挑戰,就會深深感到自卑和無力。
心理學者對自卑的看法有不同的側重,有的說自卑是在與他人進行比較的時候低估自己而產生的情緒體驗;有的說自卑是個人主觀體驗到的消極的自我評價;有的說自卑是一種自我貶低的情感; 有的說自卑是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和其他原因(如智力、記憶力、判斷力、氣質、性格、技能等等欠佳)而產生的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個方面或幾個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
總而言之,自卑是一類消極的情緒體驗,帶有較低的自我評價。
”人類的一切文化都是以自卑感為基礎的。“ 人的心理與社會文化互相建構,如果誰想要完全克服自卑,做一個感覺不到自卑存在自己身上的人,就得解構文化,脫離文化的束縛,游離在文化之外,顯然這是癡人說夢。
一個人由于自卑感的驅動,去完成一些任務,當他取得成功的時候會體驗到一種短時的成功感。——比如你上個月因為各種借口不去健身,這個月你終于按計劃完成健身練習,感覺到自我挑戰成功,但在與別人一個月瘦下來十斤相比,你又有了自卑感,這樣又督促你去爭取更大的進步,讓自己能夠對自己滿意,如此循環漸進,你終于能夠在健身方面鞏固了良好的自我感覺,而不再對自己感到消極,自我評價也會高。
然而,當一個人產生自卑感,不僅沒有因此產生動力,反而被自卑感所抑制,變得抑郁和無力時,自卑感就會成為獲取成功的阻力。
可見自卑感不是一無是處,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優越感和自我完善,人們正是因為意識到了自己所處環境的劣勢,才要改善自己的處境,為自己努力爭取優勢,用來安撫和補償自卑給自己帶來的軟弱無力。
人越感到自卑,自我意識就越強烈,就越不容易輕易屈服于自卑。
所謂調整自卑的心態,就是要在對自卑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公允地看待自卑對一個人的意義。
自卑感會貫穿一個人的一生,人會在一生中的各種不同場合和時間里感到自卑,但自卑不是丟人的情感,而是自己的主觀感受,外界的評價并不能阻礙一個人積極地為爭取優越感而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
從以下方面調整自卑心態,直到人格穩定與成熟,不再為自卑感所累。
1、自卑感和自動思維有較高相關,自動思維是影響自卑感產生的一個認知因素。對自動思維進行認知干預,把負性的自動思維變為積極的思維,是降低自卑感的有效方法。
2、培養自信心。自信是堅信自己有力量克服困難、尋求真理的一種理智感,它是在豐富的知識經驗和對科學真理具有一定認識水平的基礎上產生的。
3、客觀地對待失敗。行動失敗容易帶來挫折,令人自卑,人在爭取成功的路上希望永遠也不要遇到失敗,但不管你是否情愿,失敗的次數總是多于成功的次數,這是合乎生活邏輯的。失敗是試錯的過程,試錯才能走向成功,成功才能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安慰自卑。
4、公平對待自己、悅納自我。一個人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受社會文化影響,對自己的體貌和能力評價過低,輕視或看不起自己,就會盲目自卑。要改變對自己的原有認識,公正地看待自己的優點,肯定自己的成績,自卑感就能調整到可接受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