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寄語:本文的作者是本機構的創傷治療師的個案來訪者,經過一年多長程的咨詢,她個人覺得收獲到很多感悟,所以通過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現在她主動將這些感悟分享出來,讓更多的人見證她的成長。
“惰性,是阻礙成長的最大障礙。”我點開word軟件準備著手寫時,冒出這樣一個感悟,因為寫下那一次的咨詢感受收獲是我的咨詢師布置的家庭作業,我足足拖了快一周這才靜下來完成。
但是,上次咨詢后那種暖暖的感覺卻仍未散去,這種感覺或者可以說是找回丟失的自己后,內心的堅定。
有個小女孩剛上初一,因為家庭因素,從小習慣了被大家照顧、關注,似乎沒遭受過挫折。所以在上初中后,因為某件事,她第一次感受到從老師那里傳遞出嫌棄的感覺,已經忘記老師的原話,卻深深地記得當時老師辦公室的窗戶外,天很黑,很黑。沒有在那名老師面前落淚,轉身后卻淚如雨下。老師從眼神里、語言里傳遞出來的鄙夷、嫌棄,帶給她的是一種從未領略過的羞恥感,對于那個十二歲的小女孩,是那么的無法應對,無法言說。她沒有再對任何人提及此事,而是將這份巨大的恥辱連同當時那個受傷的小女孩一起隱藏起來,那以后,每次看到那名老師,她都覺得老師在暗暗的嘲笑她,那一科的成績也越來越差,不管她怎么努力。
這個小女孩就是十二歲的我,當十幾年后,我第一次鼓起勇氣,對我的咨詢師講述出這份經歷時,他讓我想象,如果這個小女孩現在就坐在我旁邊默默的哭泣,我會怎么幫助她、安慰她。我想了很多方法,每多一種方法,我就感覺離這個小女孩就更近一點,慢慢的我能很真切的感受到她了。我驚異,我居然也有自己的內在小孩。
最后我抱著她,給她我所能給予的溫暖。這個溫暖,溫暖了她,也溫暖了我。
走出咨詢室后,那份堅定越來越強烈,每次覺得孤獨的時候,這個曾經被我遺失在心中、被自己暗暗嫌棄、不愿提及的小女孩就會走出來陪著我,告訴我,我并不孤獨。
從此以后,我會與她一起成長。感謝她給予了我這份溫暖的堅定。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