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何謂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師利用自身的心理學專業知識,解釋來訪者的心理困惑;與來訪者一起,討論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尋找問題的根源并制定解決方案。
二、心理咨詢包括哪些范圍?
包括與心理有關的知識缺乏、困惑、問題和疾病,實際上,心理咨詢涉及個人生活的一切方面。例如,戀愛時想弄清楚對方與自己性格是否相合,如何培養小孩的個性以及孩子的智力水平和特點,各種情緒不良和個性缺陷,精神衰弱,精神疾病等等。
三、心理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心理咨詢師與來訪者之間屬于咨詢關系。在這種關系中,雙方都為解決來訪者的心理問題作出各自的努力。雙方平等協商,來訪者有提供相關情況的義務,心理咨詢師有作出解釋和指導的責任。來訪者可以聽從心理咨詢師的指導也可以保留自己的觀點。任何時候,來訪者均對自身的決定和行為負責。因此,咨詢關系與下述關系都不相同:商業關系、雇傭關系、上下級關系、其它醫患關系、師生關系、親屬關系、朋友關系、組織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宗教關系等等。
四、為什么有時心理咨詢師的說法不一致?
因為不同的心理咨詢師持有不同的學術觀點,所以許多心理問題有不同的解釋和解決方法,不過,一般來講,這些方法都有助于解決問題。另一個不一致的原因是,相同的心理問題但在不同的人可能需要不同的解決辦法。
五、為什么心理咨詢師的觀點有時與以前的教育相沖突?
一般來講,以前的教育不管個人的特殊性,而心理咨詢則要求個別化。例如,對一個競爭心太強或管事太多(其心理問題也因此而引起)的人,心理咨詢師可能會提出“順其自然”或 “無為”的觀點并討論如何才能做到順其自然,而對于一個缺乏競爭心(因此引起心理問題)的人則可能會鼓勵他積極生活或提出“有為”的觀念。
六、為什么要多次咨詢?
由于心理問題的復雜性,弄清問題所在、尋找問題根源及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常常需要很多時間,因此,心理咨詢師一般會將咨詢過程分為幾個階段,而每個階段又可能需要幾次咨詢時間。
七、心理咨詢有沒有痛苦?
心理咨詢有時是非常痛苦的,原因多種多樣。常見的原因有:(1)潛意識中原有的沖突暴露出來;(2)拋棄舊有的已經不適應的或引起問題的價值觀念,接受新的或以前被批判的價值觀念;(3)個別來訪者對個別心理醫生的個性或咨詢風格難以接受。
八、心理咨詢有沒有副作用?
心理咨詢有時會產生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有 1)對心理咨詢師或咨詢產生依賴;(2)極少數情況下來訪者按心理咨詢師建議行事時出現不期望的后果。不會產生身體上的副作用。由于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或個性及觀念改變導致的以前的行為習慣、人際關系等的變化不是副作用。例如,以前的依賴關系看上去很像是親密的戀愛關系,在咨詢后可能破裂,即與過去的戀人分手。這種關系破裂不是副作用。
九、應該換一位心理咨詢師嗎?
我們不建議頻繁換心理咨詢師,但是,如果來訪者覺得無效或不滿意,應該換心理咨詢師。另一方面,心理咨詢師如果覺得有必要,也會建議來訪者換心理咨詢師。
十、為什么心理咨詢師或其它工作人員會回訪來訪者?
主要原因有三個:1)考察咨詢的效果;(2)找到我們工作中的不足,以便改進工作;(3)對于心理咨詢師認為有必要會診的來訪者,我們會征求他(她)的同意并與他(她)預約。
十一、什名是心理測驗?
心理測驗是將各種心理指標,如個性、心理困擾的種類和嚴重程度等,進行量化的一種方法。量化后的心理指標能夠與一般人的平均水平進行比較。心理測驗對心理咨詢師分析心理問題、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很有幫助。來訪者可以自己要求做心理測驗,但心理測驗結果一般僅供心理咨詢師參考,因為心理測驗的結果要結合來訪者自身情況以及特定的心理學知識才能合理解釋。
十二、心理問題需要服藥嗎?
不是所有的心理問題都需要服藥。但是,許多心理問題已經導致大腦功能改變,有時服藥是必需的和基本的。藥物只能在醫生處方下服用。不是所有心理咨詢師都有處方權。如果一個沒有處方權的心理醫生(是心理專家,但不是醫生)認為來訪者應該服藥治療,那他(她)會建議來訪者轉診到精神科醫生或有處方權的心理醫生,或者既看心理專家又看精神科醫生。